-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魅力中医——中医流派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基础
一、中医学的双重内涵
中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乃至西方医学不尽相同之处,恰在于中医学具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内涵。
中医学是运用人文科学思维方法对自然科学成果进行加工,并在医疗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的医学范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流派
如果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进行考查,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中医才有流派,如国画、武术、京剧,乃至饮食都有流派之别。可以说,正是人文文化的融入,才赋予了这些领域中最简单的基本技法以生命力,得以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流派文化。也正是有了各自流派文化的长足发展,才使得传统文化领域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三、人文文化促进中医流派发展
同样,人文文化的注入,也使中医流派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金元四大学派的诞生就与宋代儒家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四库全书总目》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种儒分之于前,医随之于后的历史现象本身,就说明二者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金元四大家的寒凉派刘河间主张“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他又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天一而地二,北辨而南交……拟之于象,则水火也,画之于卦,则坎离也。两者相须、弥满六合,物物得之,况于人乎?”这正是宋代理学论易独重坎离的具体表现。而其“精神生于道”之类的话,与北宋理学五子之一——邵雍“道生天地万物”之说亦是完全一致。
四、中医流派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学术
同时,中医流派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术。各流派的学术特色其实正是人文化的差异性治疗,他们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现已普遍共识,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动力、传承的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五、现代中医教育的问题
1.当前中医教材为了追求规范化,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各学派的差异。
2.影响了各流派学术特色尤其是优势特色疗法的传承和发扬。
3.影响了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思维的把握和认知。
4.从源头上丧失了对中医学的亲和力和创新力,严重降低了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发布日期:2024-08-27?阅读:29
从道到儒:
战国以迄秦汉,“医”开始以“方士”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汉末魏晋以来的医学传承,从传承者的身份与信仰层面观之,则大体可视为“道医”为主的传承阶段(如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自宋以降,“儒医”则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
自宋以降,“儒医”则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这类医者大多具有儒学的根底,他们注重对医学经典的研读,其行医作风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与那些仅凭数张药方或几味单方便为人疗疾的医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医发展的进程中,儒学对医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与形塑。
援儒入医,以儒治医,促进了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凝练与升华,提高了医家人文境界,还使中医学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与地位提升。
儒医、仁政与仁术:
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北宋的一位官员说:“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这可能是“儒医”一词的最早记载。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精通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医师。不同于此前的医家,成为一个新的派别。
“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朱丹溪《格致余论》[1347]自序)。
格物致知,援儒入医——秦汉医籍与学术的正典化
儒医参定,置局校书。
开宝年间(968~976),宋太祖命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共同撰集新本草时,任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等以刊定之职。医、道、儒三家合作撰写新药典,开医儒结合之先声。
宋统治者又置校正医书局,历时10余年,校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等医书10余种,标志着秦汉医籍的正典化。
格物致知,援儒入医——秦汉医籍与学术的正典化:
从“伤寒八家”到独尊仲景——晚成的医圣。
《外台秘要》诸论伤寒八家,实际达十六家之多:阴阳大论、九卷;汉华佗、仲景;晋唐小品方、范汪方、文仲方、千金方等经验方并列。
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宝衡、孙奇等人校订《伤寒论》,并在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行。
分科教导,仿儒学之制——中医人才培养的规范化:
通经之士???兼领医术
分科教导仿儒学之制
试补考察效儒学立法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独特群体——儒医
儒医精通文化典籍,熟悉传统思维,对医学的理解认识深入透彻,且能援儒入医,融会贯通,促进了理论的系统整理、凝练与升华。
儒医格物穷理的医理探寻,改变了汉末至宋前以搜集经验方为主的学风,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奠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