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迟子建笔下的边缘人形象分析以越过云层的晴朗为例.docx

迟子建笔下的边缘人形象分析以越过云层的晴朗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越过云层的晴朗》“边缘人”形象分析

[摘要]“边缘人”是针对社会群体存在方式划分提出的概念。所谓“边缘人”,即相对社会大众群体而言,被抛弃与忽略的小众群体。迟子建深受北国边地地域思想影响,在创作上具有浓厚的边缘意识。根据边缘意识理论,在小说中,作者分别对“边缘人”的成因、形象特性、塑造动机及其形象意义进行了诠释。从人物受压迫的生存处境、自我精神救赎需求中,反映了个体被驱逐与排挤后无奈走向避世所产生的疗伤诉求;从人物被忽视的生存境地和不能自控的命运形式中,揭示了边缘个体孤独与悲剧的形象特性;通过特殊的非主流意识反观人性本质,并对现实提出批判与期待,展示了迟子建塑造边缘形象的实质动机及其形象存在的本质意义,彰显出深刻的社会反思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越过云层的晴朗》;人物形象;“边缘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边缘”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在位置关系中属于中心外的周边部分,二是在存在方式上与两者或多者有关系但又不属于其中任一者的核心要素。”库尔特·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中对“边缘人”的概念做出了解释:“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参与不完全,即各方面脱离主流社会方式的人,多难容于世,少有人理解。”这类人的存在方式与他人、与社会是矛盾的,他们是被人与社会排斥的弱势主体,反映了个体边缘化的本质。迟子建着笔于人的生存环境,从人的生存状态中折射出人的精神困境。通过对现实的描写与反映,从生存处境的压迫、自我精神的救赎两方面体现出个体被驱逐与排挤下走向避世与疗伤的精神需求,揭示出个体流为边缘人的本质因素。

一、“边缘人”的成因

生存处境的压迫——排斥之下

“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总是可以反映这一时代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小说中的创作时代背景属于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文革”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相联系,人们的生存处境艰难窘迫。由于错误倾向和生存压力,普通民众一方面作为社会发展的拥护者,但同时也成为了苦难的承受者,面临被排挤划出社会边缘之界的命运。迟子建笔下的边缘主体主要涉及:资本个体、学生、封建主义者等,他们在生存中常受排斥的境地:社会环境的挤压与排斥、人情伦理的嫌恶与排挤。

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个体生存关系是冲突的,环境的挤压与排斥是个体边缘化的根源。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矛盾突出,错误的思想倾向对民众的生存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越过云层的晴朗》中,文医生本是县城风光的外科医生,但因为“资氏”身份遭受排斥而被没收家产,每天蒙受批斗之苦,为了保全生计,他只好给自己手术换脸隐退深山老林,独自偷生,不问世事,成了与社会隔绝的边缘人。由于当时的部分人士“左倾”思想严重,民众的生存生活面临威胁,社会秩序混乱,一些个体商业活动以及部门机构的工作都受到了阻碍。小说中黄狗的第二个主人——小哑巴,他原本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由于他的父亲是从事雕刻各种神像的石匠,与当时社会提倡的“除旧”相违背,结果被他人排斥报复,除了小哑巴生还,其他家人全部葬身火海,遭受变数打击的小哑巴从此沦为自闭而孤独的边缘人。

社会环境的排斥导致个体生存生活艰苦难耐,甚至家毁人亡、含冤受难,人情道德伦理的局限性造成女性个体成为另端异类,迟子建通过对社会生存环境的反思,对人情伦理的拷问,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深入探究,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受压迫的生存状态,从而揭示出个体最终走向边缘化的原因。

自我精神救赎——避世与疗伤

沉重的社会压力使小说中的边缘人都有着厚重的创伤体验,这种伤痛经历使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作者通过聚焦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生存关系,对人的精神层面深入探究,分析出边缘生存本相的另一切入点——一种自我精神上的救赎,具体表现为:求生避世的生存观、灵魂慰藉与心理疗伤。

在逆境中受尽绝望的折磨后,隐退求生的避世行为作为一种生存出路催生着边缘人。与其挣扎在乱局环境中,个体与现实保持“距离”的规避心理更能使边缘主体得到喘息,获得精神上的救赎。迟子建笔下的边缘主体本拥有着平淡安逸的生活,文革运动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生活不能正常维持连生命都面临威胁,从而生存状态由中心一下被推至边缘。这种边缘化属于被动中的主动选择,在生存处境备受考验的前提下,避世是边缘主体一种自我逃避、脱离苦海的解脱方式。文医生将自己与外围世界隔离,独自躲在大黑山中生存过活,不听任时事也不与他人谈论旧事,潜心过着平淡的归隐生活。金鼎镇属于城市中心的外缘区域,大黑山又属于金鼎镇的外围之地,而大黑山这座深山对于大黑山的民区来说又属于边缘外的地方。文医生将自己封锁在层层边界之外,目的就是与外界尽可能的保持距离来达到归隐。在没有政事纷争,没有生存焦虑的山中归隐自然,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达到避世与精神解脱。

二、迟子建塑造“边缘人”的动机及其形象意义

迟子建通过洞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123456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