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辛巴奶奶”:女人就要慢慢“过日子”
走出生命里的高墙
这曾经是杨劼想要的生活。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一路转战到中央电视台,成为王牌节目主编。每天一睁眼,她想的就是收视率,如同一个疯狂旋转的陀螺。她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陪父母一起出门,多久没给先生过一个生日,多久没给儿子做一顿晚饭……在看到先生、儿子相拥安睡后,杨劼给了自己人生后半段下了一个注解:辞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辛巴”是她儿子收养的一只流浪猫,杨劼很喜欢它浑身掩藏不住的那种快乐与活力。
热爱生活即是如琢如磨
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各种各样的编织技巧、流行趋势、线材的种类及特点、每个国家的不同编织风格,都让杨劼大开眼界。
她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针的针法都仔仔细细写在笔记本上,反复试验核对,织了拆,拆了织,琢磨比对图样。在此基础上,她加入自己的风格和创意,一针针,一线线,重复,再重复……一坐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这个过程,连她自己都说:“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一味说享受,那不是实话。当最初的新奇劲儿过去,剩下的不仅是枯燥无味,更是一件半成品,有着做不做下去的痛苦纠结。”
对编织发自内心的真挚热爱让杨劼耐住了单调、寂寞,也让编制最后成了她最喜欢的手工方式之一;毛线、棉线、麻线、丝线在她的手指上下翻飞中,静静地生成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美物,或婉约灵动,或简洁大方,或精妙温柔。她发在微博上的织品引来了众多拜访者,讨要她的图样,求购她的产品……
做了“辛巴奶奶”后,杨劼的日子过得鲜活又快乐,但她从未曾想过,这样的鲜活与快乐有一天会像渐渐升起的日出之光,一点点弥漫、扩散,最终照亮很多人的世界。
随着杨劼将编织作品和学习心得一点点分享在微博上,很多人从问她卖不卖成品,到问学起来难不难。被问的多了,杨劼索性说:“真的没有想象中难,要不你来,我试试教你。”结果,真有人络绎不绝地来报名。
家人朋友觉得很不靠谱——怎么会有人专门来学编织?因为没人做,反倒激发了杨劼的好奇心,她买来许多编织入门书,详细对比研究,精心准备。
第一堂课,放在杨劼家里的阳台举行,三五个人晒着太阳,边织边聊。本来不支持她的先生,在杨劼结束第一堂课后对她说:“我在楼上一直听你们在笑,能笑着完成的事一定能做好。”
“婉而围几坐,女子三五人。左手善挑线,右指喜执针。辫子又枣花,笑谑邻可闻。线尽钩物出,连缀生美纹。莫笑败线痴,巧手蕙心真。”这是杨劼和她的一个学生共同创作的《钩编诗》,描述的正是她们那温馨有趣的课堂。
她欣喜的是,很多学员因为学编织,对生活的态度开始转化,哪怕每天被家务、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晚上也要挤出时间用编织沉入内心,与自己相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