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非遗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民族志研究
摘要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关键词凤翔泥塑;非遗文化;高职教学;民族志;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23)11-0029-08
一、问题的提出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领域,它承载着延续中华民族文脉的重任,却也受现代经济发展的诸多冲击,被冷落遗忘甚至面临衰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将其贯穿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致力于从国家到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非遗技艺传承的天然阵地[1]。非遗进入高职教学不仅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问题,更是不同文化接触、适应和融合的过程。非遗究竟如何进入高职教学[2],如何影响高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学者提出非遗研究应向“民族志”的研究范式转变,突出非遗研究中文化的传承性,实现文化传承性的动态表达[3]。在非遗民族志研究中,对于艺术类非遗项目,尤其要采用“深描”式观察和记录[4]。
我国高职院校非遗教学整体以价值分析、现象描述、案例阐释等归纳性研究方法为主。高职院校是非遗技艺传承、文化育人和宣传推广的天然阵地,是非遗文化突破传统桎梏、实现创新发展、融入创业实践的承扬主体。高职院校的非遗文化传承高度一致地选择了民族传统技艺,各院校将技艺传承与专业教学、产品研发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其功能在于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打造非遗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6]。
有关于非遗教学实践现象描述的研究:有学者建议必须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政策保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职业化和多领域交流协作[7]。林春蓉建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自觉与地方非遗技艺相对接,提升高职专业地方特性[8]。翟蕾蕾、李济通提出了“专业+非遗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9]。藏其林根据非遗项目的职业岗位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需求,开发形成了“分段递进式”非遗项目课程体系[10]。程莉甄选非遗代表性项目,与高职院校专业匹配,与高职生综合素养培养目标一致,系统设计了非遗进入高职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11]。还有关于非遗教学案例阐释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地域性优势是高职院校获取独特竞争力优势之一[12],研究者们以南京云锦[13]、常州留青竹刻[14]、南通蓝印花布[15]等为案例探讨本土非遗进入高职教学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路径。
总体而言,以上研究者大多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行动描述,归纳非遗融入教学的策略与路径,具有偏重实用主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的特点,在非遗教学景观的文化特征方面的针对性不够,忽视了非遗融入高职教学的过程是民俗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互动的过程[16]。存在理论研究缺乏、研究方法规范性不足的局限。
自中国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后,研究者们发现要摸清保护“非遗”的关键,需要进行大量田野考察,首先记录该项非遗的现状,然后探讨其如何变迁,掌握其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成为非遗研究者们采用的主要工具[17]。麻国庆和朱伟致力于将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纳入到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内进行梳理、探讨和对话,重视对当下非遗相关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18]。高丙中认为,非遗保护的原则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承认[19]。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凤翔泥塑作为陕西省的文化名片,研究者在探讨其艺术价值、教育价值方面已有一定成果,并取得共识[20]。如高寒冰对陕西凤翔泥塑进行调研考察,总结记录其艺术特征、数十道工序制作工艺[21]。岳瑾建议国家和陕西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培養凤翔泥塑技艺传承人才[22]。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提出:“对于凤翔泥塑的传承保护,应从其所蕴含的文化开始,深度挖掘,同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进行深度合作,与学校进行深度联系,激发传承人的激情与活力,实现凤翔泥塑传承保护的可持续发展。”[23]但是,已有研究中有关凤翔泥塑如何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的规范性研究十分缺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民族志源自20世紀之初的人类学,指关于民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次根式测试题附.pdf VIP
- 2024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批社会招聘9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3上半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pdf VIP
-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教学设计——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例.pdf
- 62304软件评估报告.pptx
- 2024年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康复治疗师考试专业知识100题(含答案).pdf VIP
- 2024天津市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2025年春新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全册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