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黑箱”吗?
吴庆松?胡卉
摘要为探求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关系,将模糊容忍度、创业决策等作为中介变量,创业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到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中,构建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并加以检验。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表现为弱相关的状态;模糊容忍度和创业决策在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创业资源整合能力能有效调节“创业资源—模糊容忍度—创业决策—创业行为”的多重链式中介作用路径;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着有条件的“黑箱”。
关键词创业意愿;创业行为;模糊容忍度;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23)08-0055-07
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并广泛开辟创业孵化场地,鼓励高职学生创业。调查发现:虽然68.4%的高职学生有过创业意愿或创业想法,但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却不到1%。众所周知,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是潜在创业者结合自身能力、认知水平、风险偏好和外在环境条件综合权衡的结果。有学者针对意愿和行为之间的一项元分析表明,意愿只能解释行为因素的28%的变异[1]。在全社会鼓励创业的有利外在环境下,从创业者内在心理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进行探讨,很有可能就是打开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背离失调“黑箱”的金钥匙。本文试图从模糊容忍度和创业决策(心理认知过程)的角度切入,纳入创业资源整合能力(个性心理特征),去探讨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关系,丰富创业理论,为实施高职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创业行为的主效应研究
创业意愿是一种促使创业者高度关注创业或被创业所吸引,创立新企业或改造原企业创造新价值的心理状态,有强弱之分。范巍、王重鸣指出,创业意愿是引导创业者的注意力和精力走向创办新企业或发现新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2]。创业行为是指接受新想法并实施特定活动的行为。
根据艾克·阿齐兹(Icek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简称TPB),当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政策、创业机会、创业资源禀赋、创业关系网络并不一定会驱动创业行为,创业行为应该离不开创业意愿的支持和驱动[3]。
创业意愿比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如学历高低、家庭出身、来源地等)、处境变量(如就业背景、地域经济状况、所处行业)等对促进创业行为更有解释力和说服力[4]。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会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在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受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等多因素的影响[5];卡·斯萃尔(C,Streel)、本·盖乐普(B,Gallupe)、吉·贝克(J,BoKe)在探索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时也指明创业意愿的重要性[6]。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模糊容忍度和创业决策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在创业认知研究中,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对特定风险的感知会降低,进而提高创业者的模糊容忍度;反之,创业意愿越弱,模糊容忍度越低。对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的模糊容忍度水平高低是影响创业者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关键认知要素。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高职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H2a: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对模糊容忍度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H2b:高职学生模糊容忍度对创业行为起正向促进作用。
创业决策是创业者在面临创业机会时做出的创业与否的主动行为选择,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创业动机产生、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行为选择。创业动机是创业决策的起始条件,来源于创业意愿;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创业动机就越强,更易做出创业决策。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当存在创业意愿时,会产生创业动机,形成创业决策,驱动创业行为;行为是决策的结果,创业决策应该是驱动创业行为的直接因素。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高职学生的创业决策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3a:创业意愿越强烈,创业者做出创业决策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
H3b:创业决策对创业行为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三)模糊容忍度与创业决策的多重中介作用
越是复杂的系统,对协调的要求就越高[9]。创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的因素不仅包含感性成分,更包含理性的认知与分析。创业意愿作为一种导向创业的心理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创业者预备创业的感性心理状态。由于创业会面临巨大风险,创业者必然会对产生的创业意愿进行理性分析,如创业信息掌握的状态如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