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话说秦始皇当初虽然统一了文字,但没有统一语言的发音,所以中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中国方言包括了:粤语、客语、闽语、吴语、赣语、官话、湘语与晋语这八种语言,各地的方言是相差巨大的,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所以秦始皇的伟大就在这里,如果没有他,中国的各个省份就和欧洲小国一样,是彼此独立的,秦始皇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那么,古代的普通话是怎样的呢?何种方言更接近普通话呢?
古代的汉语发音,其实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可以明确的是,从周朝开始就存在着一种官方的语言——雅言。商朝据说也是使用雅言的,待考。再之前的太久远,就难以考究了。
从大的方向上,古汉语可以分为三个分类。现代的语言学者把周秦汉时期的汉语称为上古汉语,把南北朝至宋朝的汉语称为中古汉语。魏晋是上古与中古汉语的分界线,有些人把魏晋归入上古。到了明朝则称为近代汉语,这时期的汉语和今天的普通话已经很接近了。
上古汉语没有声调,声母系统比中古汉语复杂,复辅音多。雅言是周朝王室的官方语言,但流行的的范围有限。除了雅言之外,各地方还存在着多种上古方言。上古时期,华夏人所说的语言,和今日普通话有着天壤之别,但由于缺乏资料,只能通过《切韵》反推,构拟上古音。现代各个学者的拟音不尽相同,争议比较大。
中古汉语出现了声调,声母系统比上古简化,但还是比普通话多,韵母系统变得复杂。语言学者发现,客家话和中古汉语的承袭关系明显。而在词汇方面,粤语与客家语是最为接近的,粤语、客家语对中古汉语都有所传承。当然,不能说客家话、粤语就是中古汉语,二者只是保存了一些古汉语的特点。其他几个方言也是如此,多多少少都有所保存。
近代汉语、近代音以当时的南京话(今天的江淮官话)为主,而古南京话的特点是:有入声、分尖团、分平翘,传承了中古音的体系。古南京话历史悠久,在南朝就存在了,属于江淮官话的一种,现在保存得最好的是江苏一带。
(注释:尖团音字正腔圆,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尖音指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
明朝的官方语言是一种中古音、吴语的结合物,和北京话有一定的差异,古南京话是没有儿化音的。
近代音相对于中古音而言,已经发生了重要的音变,近代音有全浊音、入声消失了。最明显的变化是入声消失了,入声是指短促的-p、-t、-k,它是何时消失的?在蒙元的《中原音韵》里,即发现丢失了古汉语的入声,——在蒙古人入主中原时期,导致了入声消失了,所以异族入侵中国,对文化的破坏是很大的。
入声仍存在于江淮官话里,也存在于一些非官话方言如晋语、吴语里;完整的-p、-t、-k韵尾也仍然存在于粤语、客家话、赣语、闽语。湘语倒是没有保存,所以湘语和普通话相差不算大。除了晋语之外,其他方言都偏南方。所以,说南方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有根据的。
今天的普通话或多或少地受到满语的影响,藏在普通话中的满语词汇有不少,这里举例一些:点心“萨其马”就是一个满语,原意是“狗奶子糖蘸”。“马马虎虎”是来自满语的“lalahuhu”,东北话的“磨蹭”也是满语来的的。“巴不得”也来自满语,只稍微变化了下。嬷嬷,满文转写meme,本意为乳。麻利——爽快、利落,来自满语中的“喇利(lal)。哈尔滨、吉林也是满语音译而来。
研究古汉语的意义,并不是夸大汉人内部矛盾,古今汉语的差异、地方方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通话对于古汉语有所变化,也是肯定的,每种语言都在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确需要一种通用语来维系,否则各方言的人坐在一起,都是“鸡同鸭讲”了。为了彼此能沟通,这就是普通话存在的原因。
研究古汉语会不会引起地域黑、地域优越、以及南北矛盾?要搞地域黑的人,就算研不研究古汉语也同样会搞,我们并不去宣扬地域黑、地域优越就是了。东晋的衣冠南渡之后,南方方言的确更好地保存了古汉语,南北差异是有的,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研究古汉语,更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籍史料、诗词歌赋。尤其是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读唐诗宋词,会发现有一些是不押韵、不守平仄的,其实原因并不在于诗词本身,而是汉语的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
古汉语的口头语资料偏少,也激发了一些语言、方言爱好者,以及文化爱好者的兴趣。总的来说,研究古汉语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传统文化、汉文化,因为古代语言也是汉文化下属的一个分类,是不可或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土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ppt
- Wi-Fi技术及应用.ppt VIP
- 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docx VIP
- 2025年党支部书记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央八项规定专题党课讲稿(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docx VIP
- 9.1.2 用坐标描述简单几何图形(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25).pdf
- 2025年通信工程师中级传输与接入(无线)真题及答案解析 .pdf VIP
- 研究生考试政治常考知识点.pdf VIP
-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家居语音识别控制系统.docx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课(ppt).pptx VIP
- 数字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