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①

苏轼

小序: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②元是此中人。

[注]①该词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求雨成功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②使君:汉代以此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是苏轼自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除了交代了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还交代了徐门石潭的位置和其水位清浊等情况。

B.苏轼描写了“石潭谢雨”的经过,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将美丽的田园风光描绘得真切生动。

C.在苏轼治理下,徐州乡村焕然一新,他不禁想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去,所以笔下文字轻盈喜悦。

D.纵览全词,莎草、沙路、农田自然呈现,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堪称田园词中的绝妙佳作。

16.有人认为此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尝试为他提供理由。

参考答案:

【导语】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雨后田园的美丽景象:软草平莎经过雨水的滋润显得格外新鲜,轻沙铺成的道路上没有尘土,马儿在路上奔跑。下片则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阳光照耀下的桑麻田地,仿佛被泼洒了一层光辉,风吹来蒿艾的香气,仿佛在熏香。全词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15题详解】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描写了‘石潭谢雨’的经过,调动了视觉和听觉”错,这首词并没有具体描写“石潭谢雨”的经过,主要是描写雨后田园风光;没有调动听觉,而是调动嗅觉,如“风来蒿艾气如薰”,即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

16.同:二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都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

异:形式上苏轼的是词,陶渊明的是辞赋。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体裁不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苏轼这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属于词。

相同之处:

本词描绘了雨后田园的美丽景象,如“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写雨后的青草柔软、莎草整齐,显得碧绿清新,在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写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从中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等句,写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描绘了静谧美好的田园风光,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故二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词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作者感叹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使君元是此中人”,作者更是觉得自己虽为使君,原本是农夫出身,表达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等内容,抒发心中的对官场的厌倦和亲近自然夙愿:不追求富贵,也没有希望修成神仙,要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故二者都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

文档评论(0)

186****1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