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2年高考语文写作.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2年高考语文写作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执问执答,莫负少年心

《忧郁的热带》结尾,那个小男孩眼中闪烁的疑惑消失了,代之以海潮洗过的沙滩一般的平静。这反映了当代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年龄与认知的增长,人们往往安于用既定的事实与结论说服自己,而将背

后的疑问埋藏。

这自然顺从了人们的心理需求:结论客观、稳定,无可辩驳,正如《谣言粉碎机》的序言所说,由科学和专家主导的现代社会失去了神的支配,那么无法由科学解释的事物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拥抱

现成的结论,放弃发问,意味着将潜在的不确定性永远埋藏,给予了人

们长久的心理支持。

然而,即使在已然固定的结论面前,发问也绝非没有意义。奥威尔?与赫胥黎质疑未来社会的面貌,于是分别写下了《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发出质询。诚然,波兹曼的一句“娱乐至死”大抵已为他们的?问题盖棺定论,但又有谁能忘记那句震颤人心的“我爱老大哥”?发问?不仅仅是对既定结论背后成因的好奇,它更是不断综合现实的深入思考,

是尝试解释乃至改变和推翻已有结论的努力。

真正深刻的发问不是一句轻飘飘的“为什么”,而是凝聚了成熟观?察与思考的质询。鲁迅痛感中国革命出路渺茫而作《药》,文中夏瑜喷薄?的鲜血、冷眼旁观的群众、夏母坟前的痛哭,无不构成一个剑指万马齐?喑的现状的惊世骇俗的问号。然而鲁迅的发问也绝不止步于无力的哀叹,而是在痛定思痛之后以严肃的态度和积极的实践去回答每一个疑惑。

不断发问,不断回答,在针对问题给出结论之后再度抛出问题,个?体与人类整体都在这问与答的螺旋中不断前进。汉娜·阿伦特在参与纳?粹军官艾希曼的审讯之时,讶异于他尽管拥有过人的才学,却以令人恐?惧的麻木和冷血执行着屠杀命令,甚至援引康德的道德律令为自己辩护。她没有接受浅显易见的结论,而是在不断旁听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假说,再通过自我质疑找出缺陷,最终完善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哲学的求?索如此,世间万事亦如此。身处现代社会,我们绝不应当轻易接受一切

现成的结论,而要敏锐捕捉每个闪过的疑惑,去不断尝试综合现实来回答,而后针对已有的结论提出新的疑问。只有用“发问”的砂轮不断打

磨,才能得到“真理”的美玉。

让我们以少年的勇气不断发问,不断回答,不轻易接受确定结论的

诱惑,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点评】

这是一篇思考有深度、例证有广度的好作文。“发问”“结论”这两个词语一直并存于作者的思考和表述中,在互相扭结的推论中走向深入。文章援引的例证不少,有《药》这样的名篇,也有《美丽新世界》这样的名著,还有波兹曼、汉娜·阿伦特等,不下七八处,但却丝毫不让人觉得烦琐、生硬,相反,由于例证放置妥帖,一方面很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常常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画面感,如开始时小男孩眼中闪烁的疑惑,中间汉

娜·阿伦特对纳粹军官审讯的质疑,让说理变得形象生动。

发问是自内向外主动探求的过程,发问后我们必然寻求解答,这就

唤起了对世界真相的探索、对未解之谜的好奇。

添上发问的色彩

小时候,世界的面貌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时,我们特别喜欢发问;

长大后,我们却不再发问,而是看重结论。

孩童时期的发问,源于人的天性中对陌生事物的好奇。那时候我们尚且不熟悉这个世界的样子,不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因而事事都要搞明“是什么?”“为什么?”来消除陌生感,以满足自己本能的求知欲,丰富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同时,孩童身边的环境也往往鼓励孩子以发问的方式认识新事物,发问就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我们

在发问中成长。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十万个为什么”逐渐变成了“十件你必须知道

的事”。由爱发问到重结论的转变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的倾向。随着见识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事物不再新鲜,好奇心因而消减,也不再有孩童时那么多的不解和疑问;我们在不断学习中强化训练了找到答案的方法,感受到了结论的便利和力量。发问的思维习惯因而逐渐变为依赖结论。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中,结论可以更快更高效

地指导我们行动,似乎比发问更实用些。

但是,过于看重结论会使人以被动之姿生活。发问是自内向外主动?探求的过程,发问后我们必然寻求解答,这就唤起了对世界真相的探索、对未解之谜的好奇。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发问往往意味着积极求解、审视一切的心态,这样的发问促使人进行思考。结论则相反,让我们安?于既有的规律经验,被动地检验着别人得出的答案,没有反思的自觉,?也没有好奇的热情。

今天,在这个变得重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钝化”,对身边的新事物、突如其来的美好缺乏感受力,尽管世界就在我们眼前,

文档评论(0)

外卖人-小何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