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佛教传入西学东渐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中学西传——对欧洲的影响传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向外辐射、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传入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丰富、发展、升华)明末清初晚清民初立意:文化自信

请根据表格归纳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的特点本课时间轴特点:(1)阶段主题明显:佛学宗教——科学著作、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2)主动——被动——主动(3)双向交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特点两汉之际开始传入: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日趋兴盛: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并向海外传播。宋明时期融为一体: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1、传入过程:

佛教传入的路线

大乘小乘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材料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材料四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佛教适应统治者控制百姓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统治;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佛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融合性。2、佛教盛行原因:

3、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诗书画、建筑】、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积极: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材料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赵朴初《俗语佛源》北魏敦煌壁画-257窟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王安石《忆江南其二归依三宝赞》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3、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寺院经济】;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与中国本土儒学伦理相冲突。消极: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逐步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①明末清初:主要是科学技术的传入,此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也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概念解读阶段划分②晚清民初(近代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二)西学东渐:16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明末清初(1)明末: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二)西学东渐(2)清初:17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