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临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要点.doc

临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要点.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要点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吸收速度更慢、更稳定,生物利用度更高,是唯一能皮下注射、高效且安全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时,低分子肝素可在注射部位聚集,引起瘀斑、硬结、血肿、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其发生率依次为53.6%、33.8%、23.0%、1.8%,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影响抗凝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的发生与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角度、注射后是否冷敷等多种因素相关。规范皮下注射操作可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注射前准备、注射中规范、注射后处置3个方面总结出12条最佳证据。

注射前准备

1.1?注射频率: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每天给药1次与每天给药2次同样安全、有效,建议每天给药1次,以提高患者的注射依从性。(证据等级1)

1.2?注射器的选择:建议使用针头长度为5~6mm的短型固定针,以避免针头过长刺穿血管或误入肌层。(证据等级1)

1.3?注射体位:腹壁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嘱其放松腹部;上臂注射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取坐位时,嘱患者上臂外展,与躯体成90°,放松上臂肌肉。(证据等级1)

1.4?注射部位的选择

1.4.1?腹部皮下组织较厚、注射面积大、药物吸收快、神经纤维较少,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首选部位。在腹部进行皮下注射可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减轻患者疼痛。

1.4.2?避开有破损、瘀斑、瘢痕、硬结、色素沉着、水肿、溃疡、感染等迹象的部位。

1.4.3?腹部注射区域:以脐为中心向左右各延伸10cm,避开脐周2cm范围内。

?1.4.4?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2个注射点的距离至少为2cm或一横指,以预防低分子肝素聚集产生血肿或皮下脂肪积聚产生硬结

1.4.5?建议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推荐使用表盘轮换法,按顺时针、对角线轮换注射点,以减少药物聚集,减轻疼痛,预防瘢痕形成、组织硬化。(证据等级1)

注射中规范

2.1?建议采用预充式针剂或“气锁”技术注射,即针筒内保留少量空气,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的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然后进行注射,以保证低分子肝素的注射剂量准确,且注入皮下的少量空气可形成“气锁”结构,能有效预防药物溢出或外渗。(证据等级2)

2.2?推荐使用捏皮技术注射,即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cm,提捏患者皮肤成一皱褶,将皮肤褶皱从下方的肌肉层拉起,整个注射过程中,均应保持皮肤褶皱不放松。(证据等级2)

2.3进针角度: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证据等级2)

2.4?因注射时左手全程提捏皮肤,右手垂直进针,抽回血操作困难,且容易导致针尖移位,加重组织损伤,故注射前不宜抽回血。(证据等级2)

2.5?注射速度:推荐皮下慢速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匀速注射时间≥20s,以缓解注射点疼痛、促进药物吸收,减少皮下出血和硬结的发生。(证据等级5)

注射后处置

3.1?拔针后无需按压,但若注射点有出血或渗液,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证据等级1)

3.2?为避免药物渗漏,拔针后禁忌热敷、理疗、按摩等。(证据等级1)

3.3?建议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后,对注射部位进行冷敷3~5min,通过冷敷可收缩小动脉,减少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代谢速度,预防瘀斑,减轻疼痛。(证据等级1)

文档评论(0)

医学资料+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专业医学资料提供,解决您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