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国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如今,在我国,“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人人心。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理解“和”的多元化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重点)2.能从历史典籍、历史故事中体会“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内涵,明确“和”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难点)3.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素养)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分享资料明“和”文化一整体感知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准则。和”的含义丰富多样,可概括为:和谐、和顺、包容、平和、相生相克、相成相济……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角度一:追寻字源和:声音应和,和谐地唱或伴奏。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和”,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美德,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角度二: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角度三:回顾经典自然万物之和’春和景明和风细雨和风丽日时和年丰雨水和谐雄唱雌和雎鸠和鸣《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被古人视作诞育万物的本源。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角度三:回顾经典修德养性之“和”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声细语心平气和言和益顺一团和气内劲外和上和下睦和睦相处和而不同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以处众,宽以阶下,恕以待人,君子仁也。”“和”被古人看作是修德养性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角度三:回顾经典政治清明之“和”政清人和政通人和民和年丰百姓和乐和谐社会和平昌盛和衷共济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和”被人们看作是政治清明的标准。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角度三:回顾经典国家共处之“和”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协和万邦和平共处天下一家和平谈判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谐社会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结论:“和”被我们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整体感知——明和文化
读懂材料探“和”之义二整体感知——探和之义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整体感知——探和之义
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整体感知——探和之义
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整体感知——探和之义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整体感知——探和之义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整体感知——探和之义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