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负面清单准入模式的域外经验分析综述》3300字.docx

《负面清单准入模式的域外经验分析综述》3300字.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负面清单准入模式的域外经验分析综述

目录

负面清单准入模式的域外经验分析综述 1

1.1国际多边及区域层面负面清单的实践经验 1

1.1.1国际多边贸易协定下的早期负面清单雏形 1

1.1.2国际区域层面负面清单制度-—NAFTA与USMCA 2

1.1.3国际区域层面负面清单制度-—TPP、TTIP与CPTPP 2

1.2美国双边投资贸易协定中负面清单制度的实践 2

1.3印度尼西亚国内法层面负面清单制度的实践 3

1.4总体评价 4

负面清单源于国际法,实践中从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分别加以界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不同,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并未从国内立法层面对负面清单予以特殊规定,而是多体现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签署的双边和多边协定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则出台了国内专门的投资法,对负面清单制度加以规定,借此吸引外资,并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我国《外商投资法》中确立了负面清单制度便是国内法意义上的负面清单,但国际贸易协定中的负面清单较为成熟,仍然可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回溯负面清单起源,分析国际协定中的负面清单制度以及美国BIT负面清单范本,同时列举与中国相类似的印度尼西亚,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特点,以此为鉴。

1.1国际多边及区域层面负面清单的实践经验

1.1.1国际多边贸易协定下的早期负面清单雏形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规定了“成员国之间取消进口限制,但通过列明不开放领域作为开放的例外”,首次在国际贸易领域采用了类似负面清单的形式。而国际公认的近代意义的负面清单起源于1953年美日签订的《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其以列表形式设置了有关国民待遇以及最惠国待遇的不符措施条款。

1如第7条规定,“缔约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的国民或企业国民待遇,以在其境内从事商贸、工业、金融和其他商业活动,但公用事业、造船、空运、水运、银行等行业除外”。

方政府两个层级—一联邦政府从宏观层面对涉及国家经济和国家主权的事项进行概括性和原则性规定,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更贴合实际的具体化措施。这看似加大了外国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难度,但实则不然,美国负面清单强调范本化以及注重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衔接,吸引了诸多外国投资者,其负面清单也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外资准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外资的安全审查也被美国所重视,美国设置专门机构—一外国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对外资进行事中事后监管。

自1982年美国便开始制定BIT范本,经过多次修订,最新BIT范本为2012年负面清单版本。在2012年的BIT范本中,美国在第11条专门规定了透明度 (Transparency)条款,并于第29条规定了仲裁程序的透明度条款,其透明度较之前的BIT版本有了很大提升,更加清晰明确。美国将BIT范本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谈判的基础,在其对外签署的BIT以及FTA中大多以此为蓝本,设有不符措施条款,针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进行具体调整而有所差异,其缔约国既有诸如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如乌拉圭、卢旺达。其结构上分为三个附件,附件一现行不符措施的限制条件不能增多而只能减弱,其包含了“棘轮机制”(ratchet)的要求。所谓“棘轮机制”,其多见于国际投资协定中,其不符措施在修改时不能将已废除的事项再次采用或增加投资限制,而只能减少限制、扩大开放程度。附件二根据负面清单约束力的不同,规定了缔约国保留修改或未来进一步加强限制不符措施的权利3。附件三设立专章将金融领域单独列出,体现美国对特别领域的特殊保护。不符措施在内容上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政府层级,为投资者提供清晰的指引。

1.3印度尼西亚国内法层面负面清单制度的实践

与中国类似,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尼西亚也经历了由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过渡的改革过程。20世纪70年代的《优先投资清单》(DSP)时期即采用正面清单管理模式,由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明确列举出鼓励的外资准入名单。随着DSP被《禁止投资行业清单》替代,1995年《投资封闭行业清单》的颁布,标志印尼正式完成向负面清单(DNI的转变。其负面清单表述清晰明确,按照行业分类并标明分类代码,清单透明度较高。自1989至今,负面清单的内容经十余次修改,其禁止性行业领域不断减少,清单长度不断精简。为取消主管部门自行制定规则的权力,2007年3月,印尼议会颁布新投资法从法律层面明确负面

3聂平香,戴丽华.美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定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务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