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产城融合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综述
(一)产城融合
苏林(2013)认为,在一定的区域内,工业和城市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一种良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新城与高科技产业的有机结合。“产”是指一座城市的各类工业形式,如:农业;各类工业形式,如制作业、相关服务业。“城”是指相关功能,包含相关生产性功能、相关服务功能、相关配套管理服务功能、相关配套服务功能、相关配套协同功能。城市功能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产城融合也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更要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行为的整合,即所谓的“软环境”。从根本上说,“产城融合”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双向互动、均衡、健康发展。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32(07):12-16.
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32(07):12-16.
(二)产业集聚
在城市经济学中,聚集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在社会生产以及实践中,产业聚集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主体。在一个时间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马歇尔马歇尔.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康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9世纪中叶,阿尔弗雷德·韦伯受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启发,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解释了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同时韦伯第一次提出“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利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这些因子的基本公式和标准。韦伯
韦伯.阿尔弗雷德[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则是第一位将空间概念引入规范的经济学研究中,他认为决定产业聚集的三大基石是: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和运输成本。即收益递增所产生的累计效应使得产业聚集自我强化,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则进一步强化了产业聚集,运输成本的最小化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聚集。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
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3):483-499.
对于产业集群的现象,我国学术界也有高度的关注。梁琦(2004)在《产业聚集论》中认为,规模经济效益、主要资源要素禀赋、综合贸易成本及市场成熟度等对产业聚集等有关键影响力。
梁琦.产业聚集论[M],商务印刷馆,2004(4)
(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于1950年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想要实现均衡发展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经济层面。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在于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会首先聚集在一个地点。该地点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且能够吸引周围地区聚集,这个地点就是该区域的增长极钟顺昌,王德起.产城分离视野下对增长极理论的重新审视[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增长极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更是空间布局的核心。
钟顺昌,王德起.产城分离视野下对增长极理论的重新审视[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
王峰.增长极理论背景下西安经济发展[J].区域治理,2019(48):96-98.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指出,“增长极”符合中央核心城市到外围小型城镇的发展模式,并将其视为对经济发展的有效利用。
贾中华.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新常态下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发展,2016,16(04):31-35
(四)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NeighborhoodCenter)本质上是一种社区商业配套模式,常见于苏锡常地区,尤其是上述地区的安置房建设小区。
陈伟东,舒晓虎.城市社区服务的复合模式——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的经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1):55-61.
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新加坡的都市化发展,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逐渐成为其经营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陈程,富强,俞一杰.未来社区理念下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的借鉴与思考[J].浙江建筑,2021,38(03):4-10.上个世纪末在我国,邻里中心模式作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经验借鉴,被引入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早期的邻里中心,按照五平方公里左右的开发强度进行建设,通常每个新城会配套若干个邻里中心。从建设规模上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创业史》读后感2300字.docx
- 2025《起重机及其发展历史分析综述》2400字.docx
- 2025《微信小程序的手机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2500字.docx
- 2025《业绩预告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研究综述》3800字.docx
- 2025《车险理赔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综述》2000字.docx
- 2025《业绩预告披露的经济后果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docx
- 2025《企业盈利能力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docx
- 2025《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的概念综述》2200字.docx
- 2025《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分析综述》1800字.docx
- 2025《网络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综述》2700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