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定风波汶上一中郭玉亮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360安全浏览器下载\鲍国安朗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流畅).flv必修四\苏轼\鲍国安朗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流畅).flv明目标:初步感知---设疑1、翻译小序,概括小序的作用。2、复述词的大意3、简要概括上下片的内容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初感知:词中苏东坡是怎样的一个人?01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02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举例说明。03古今不同读者对此词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旷达之语”,也有人认为是“归隐之语”你的理解呢?04设疑自探:01赏析诗句:0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03一蓑烟雨任平生。0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自由展区: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01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02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气定神闲)、旷达乐观形象。031、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设疑自探: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01情怀:01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鉴赏方法: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学方法:手法:明确:以小见大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举例说明。124、古今不同读者对此词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旷达之语”,也有人认为是“归隐之语”你的理解呢?旷达之语: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无论阴晴总会“归去”,是旷达之语。“归隐之语”:“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归去”的一生中无所谓风雨阴晴,是归隐之语。赏析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自由展区: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12“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他要归向何处?(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