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最为显著,减少碳排放对于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
究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开展1997-2019年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测算及低碳优化发展方案
研究,为推动区域低碳化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调整高耗能行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制定节能
减排等相关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首先对江苏省社会经济和高耗能行业概况、能源
消耗与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进行江
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然后,利用情景分析法对江苏省高耗能行业2020-
204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最后,利用地理学方法、Tapio脱钩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从清
洁化发展、行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耗结构优化以及空间布局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给出江苏省
高耗能行业低碳优化发展方案。
第一,1997-2019年期间江苏省人口密度较大但人口变动幅度较小,经济发展迅速,高耗
能行业规模增长趋势变缓,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江苏省人口密度在
2013年达到最高峰值为79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死亡人数在53
万人左右波动;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逐
渐成为主导行业;2019年高耗能行业生产总值为30844.88亿元,扩张了15.52倍;能源消耗
在2019年达到7421.32万吨标准煤,扩张了3.13倍;碳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了17540.40万
吨,扩张了2.78倍。
第二,不同影响因素对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存在差异性。研发强度效应、投资强度
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有正向的驱动作用,而
碳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行业集聚度效应和研发效率效应对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有
负向的抑制作用,且各影响因素对江苏省高耗能碳排放增量的累计贡献率的绝对值从大到小
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研发效率效应研发强度效应投资强度效应行
业集聚度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碳强度效应。
第三,在不同情景下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峰值和达峰时间、以及年均增长率和年
均下降率均存在差异。在低碳情景下,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在2025年,峰值
为18597.26万吨;在基准情景下,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在2030年,峰值为
25421.81万吨;在高碳情景下,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在2035年,峰值为
41051.03万吨;江苏省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峰值以及增长时段的年均增长率表现为高碳情景
基准情景低碳情景,下降时段的年均下降率则表现为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碳情景。
第四,对照整理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的限制额、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对于拟建、在
建项目、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等均要按照设定值进行规划发展;建议控制化
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
展规模,应严格限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建议适当发展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江苏省高耗能行业在2020年年末,预测的最优能源消耗比重
为:煤炭为60.09%、石油为26.95%、天然气为12.96%,在2030年年末,预测的最优能源消
耗比重为:煤炭为58.35%、石油为26.76%、天然气为14.89%,未来要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
发展低碳技术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以促使江苏省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调整;
未来在高耗能行业项目的企业选址方面可以考虑现有高耗能企业分布密度较小的城市以及物
流成本相对较低、风能相对平稳固定的沿海城市,如扬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和
南通市。
关键词:碳排放,高耗能行业,影响因素,预测,低碳优化
Abstract
Thegreenhouseeffectcausedbycarbonemissionsisthemostsignificant,andreducingcarbon
emissions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hinasgreenandlow-carbondevelopment.Thestudyselected
Jia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