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计划《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由TC540(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归口,编号T-416,下达日期:2024-05-31,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中国气
象局公共服务中心。
2、起草单位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3、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起草人为:房世波、谭凯炎、冯明、韩佳昊、毛飞和柳艳香
房世波与前标准制定人冯明、毛飞等一起讨论,更新标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与标准撰写
人一起撰写标准申请材料。
谭凯炎负责方法和模型呀,研发了新的适合天气和气候尺度舒适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各
地实地验证。
冯明负责对比前期的标准与当前制定的标准的异同,并验证当前标准的准确性;
韩佳昊负责标准格式、文字编写和编写会议组织工作;
毛飞作为编写人,多次参与稿件编写讨论,对稿件进行修改;
柳艳香作为编写人,从应用角度多次参与稿件编写讨论,对稿件进行修改;
4、主要工作过程
2021年-2024年,谭凯炎、房世波等研究人体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并发表了2篇
学术论文和申请一项国家专利,(1)谭凯炎,闵庆文,王培娟.一种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人体
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气象,2022,48(7)913-924;(2)谭凯炎,房世波,俄有
浩.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气候舒适度时空特征.气象与环境科学,2024,47(3)1-7;(3)发明
专利,一种天气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授权日期2023年8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号:ZL202110268348.9
2024年年初,房世波与前标准制定人冯明、毛飞等一起讨论,更新标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
1
义,他们共同讨论认为原来的标准适合计算气候舒适度,也就是一个月,10天或者5天的
气候舒适度,不适合计算日尺度的天气舒适程度,所以导致原有标准如果计算日尺度舒适度
时,计算得到的各地的舒适天数过少,不能真正代表当地的舒适天气情况。
2024年4月共同申请更新原有标准,撰写标准更新申请,并提交标委会。
2024年5-6,国标标准申请,获得国家标委会批准立项。房世波与谭凯炎进行了方法和技术
讨论,在谭凯炎原来的人居环境天气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各地调查,研发
了新的适合天气和气候尺度舒适度的计算方法。
2024年12月,所有编写人进行了多次稿件编写讨论,
2025年03月,开会进行了专家建议和咨询,经过修改,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修订原则和修订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修订原则
(1)、连续性原则
原标准可以保持的术语定义和分级名称继续保留
(2)、科学性原则
采用的新指数应更好的描述各个气象要素对人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以及适用于中国广
泛的气候特征,分级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中国人群的热感受经验。
2、修订内容及依据
2.1原标准需要修订的原因:
1)原标准主要针对气候舒适度评价,而不适于天气舒适度评价,应用范围有限。2)原标准
采用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欧美学者研究提出的,两个指数模型没有
同时包含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4个对人体舒适性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加之基于两个
指数的分级指标对舒适等级区间的划分不尽合理,致使其对一部分天气条件的舒适性评价不
符合中国人群的冷热感受经验。3)由于舒适等级区间较窄,导致评价的各地舒适期偏短,
低估了中国气候的人居适宜性;4)在不同季节或不同风速条件下采用不同评价指数,造成
评价标准不一致,影响评价结果的连续性和可比性;5)两个指数值不能进行全年舒适性的
评价和比较。6)现在已发展出新的气候舒适指数,出现了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人群热
感受经验的新指数。采用新指数后可以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的时空通用性,特别是提高
了中国各地舒适度评价的适用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