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一历史岳麓版学案:知识巧学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高一历史岳麓版学案:知识巧学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疱丁解巧牛

知识·巧学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改革的内容

(1)农业方面: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这一措施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2)工业方面: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1954年,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3。评价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如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等搞过了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小修小补,这正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源。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盲目地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要求1980年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方法点拨

任何政策或措施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评价这些政策或措施要注意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并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

继赫鲁晓夫之后,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了18年(从1964年10月~1982年11月),是一个在内政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与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抗争与争夺的矛盾时期。

2。改革内容

(1)在工业方面: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的7。7%.

(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深化升华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体制,是改革失败的根源。勃列日涅夫时代在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工业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总体来说是苏联改革进程的逆转时期.

3。改革的结果及其失败原因

(1)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④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的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改革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苏联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总之,苏联以重工

文档评论(0)

育人读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事教育工作10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