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金水外国语、经开外国语等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金水外国语、经开外国语等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清明时节将至,学校组织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以下是小语同学撰写的活动稿,但有些字词拿不准,请帮助他解决其中的字音字形问题。

在这春意盎然,翠柏凝春的清明时节,我们满怀着崇敬与追思,齐聚烈士陵园,庄重举行清明节扫墓活动。这片宁静的陵园,是革命烈士们沉睡的地方,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毅力、鞠躬尽①______(悴瘁)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用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沥尽心血为我们缔造了如今安逸的生活。站在这片浸染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往昔的峥嵘岁月仿佛在眼前浮现,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追溯他们可歌可②______(弃泣)的英雄事迹,传承那永不磨灭的崇高精神。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小语感觉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她想写一段话勉励同学们,但语句的顺序不小心被打乱了。你认为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苦难,就是人生诗篇中跌宕起伏的美丽诗行。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苦难中奋起②有的人甘于沉沦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B.⑤②③①④C.③①④②⑤D.②⑤③①④

3.古诗文默写

青春当以诗心铸傲骨,承介甫先生《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的极目胸襟,看千山俯首,观万象澄明;困顿当以诗情破迷障,取放翁《游山西村》中“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守正智慧,仰伯玉《登幽州台歌》时“_______,_______”的时空哲思,于平仄跌宕处见天地,在浩荡寰宇中悟永恒;修身当以诗魂塑品格,追濂溪先生《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风骨,汲定庵《己亥杂诗》里“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的奉献襟怀;立世当以诗锋保家国;循《木兰诗》中“_______,关山度若飞”的巾帼豪气,于金戈铁马中见忠勇。

4.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请你参加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处处皆学问。根据你的观察与思考,请参考示例再写出两个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所收获的例子。(字数不必与示例完全相同)

示例:听新闻联播,跟着播音员学说普通话。

(2)正眼看招牌。店铺的招牌是街市的“窗口”,好的招牌,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还能引起消费的兴趣。下图是小文找到的,它被评为“最佳书店招牌”。请你仔细观察,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它的构图要素及其能被评为“最佳书店招牌”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