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三精编试卷及答案语文.docx

高三精编试卷及答案语文.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精编试卷及答案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美学中,言意之辨是一个核心话题。“言不尽意”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魏晋时期,王弼进一步发展了言意之辨的理论,提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观点。唐代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说,强调意生于言外。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指的是语言文字,“意”指的是意象、意境,是超越语言文字的艺术境界。“言不尽意”论认为,意象、意境是不能完全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言和意之间永远存在差距,语言文字无法完全捕捉到意象、意境的全部信息。“言不尽意”论强调的是意象、意境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性,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与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有相似之处。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强调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混乱产生于语言的误用,主张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消解哲学问题。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不仅仅是表达思想,还包括言说者通过说出某个语句在特定语境中完成的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与行为的关系,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语言的意义取决于语境。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与行为、语境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境性。

材料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与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虽然都关注语言问题,但侧重点不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强调意象、意境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性,而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与行为、语境的关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性,而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境性。两者在关注语言问题时,都体现了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但对语言局限性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主张通过超越语言文字来把握意象、意境,而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消解哲学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认为,意象、意境不能完全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意象、意境与语言文字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B.王弼认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强调意象、意境不能完全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性。

C.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主张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消解哲学问题,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境性。

D.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与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都关注语言问题,但侧重点不同,体现了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强调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

B.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不仅仅是表达思想,还包括言说者通过说出某个语句在特定语境中完成的行为。

C.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境性。

D.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与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都关注语言问题,但侧重点不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强调意象、意境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性。

B.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与行为、语境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境性。

C.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不尽意”论,主张通过超越语言文字来把握意象、意境。

D.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消解哲学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

周海亮

父亲坐在门槛上,捧着一只豁口的粗瓷大碗,慢慢地喝着稀饭。暮色从四面涌来,吞没了田野、小路,吞没了父亲瘦小的身子。墙角的楝树,只剩下一团摇曳的影子。父亲像一团模糊的雾,又像一尊无声的雕塑。

父亲已经喝下了三大碗稀饭,缸里还剩小半碗。他抬起碗,又放下碗,抬起碗,又放下碗。他站起来,用手搓着碗沿,眼睛四处张望。他穿过院子,穿过篱笆,来到村口。一群老人围住下棋,父亲远远地站着,仿佛不敢靠近。他站了很久,终于离开。父亲的背影驼了,步子慢了,鞋底粘着泥巴。他像一个看戏的人,看了一会儿,看不明白,回家了。

父亲推开房门,把碗放在桌上,又捧起碗,喝一口,又放下。他打亮煤油灯,看几页书,又放下。他拿起一只未纳完的鞋底,刚纳两针,又放下。他不停地搓手,不停地叹气,不停地走动。他找不到活儿干。于是他和衣躺下,躺在黑暗里,躺在嗡嗡的蚊子声里。他睡不着,又爬起来,坐在床沿上,盯着黑糊糊的窗户。他睡不着,他等不及天亮。

鸡叫二遍的时候,父亲终

文档评论(0)

laomolaom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