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3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新人教版.docVIP

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3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闻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留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宛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爱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美丽,我眼前似乎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沉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爱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特别安静。

生3:我喜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漂亮的传闻。

生4:我喜爱“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然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然,而似乎是孤独孤独。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忽然心生惆怅。

生6:我喜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许地)同学们都能依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的确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终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辩“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觉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尝与争辩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子。)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足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密,景物分明,给人清爽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似乎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探讨,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细致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闻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闻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安静,安逸,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探讨“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探讨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探讨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探讨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尝,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实力,训练学生表达实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依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仿照着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雄伟与壮美。登临此楼,仰视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雪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漂浮。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8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