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汇总.docx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汇总.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灯笼

1.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2.能否将文章标题改为“童年趣事”?

不能。本文所写之事虽然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带给人们沉重的情感体验的部分,如族姊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不能算是趣事。“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敬爱和牵挂,也寄托着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滥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一辈子思慕”饱含着“我”和祖父间浓浓的亲情。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灯笼承载着母子深情,饱含着母亲的慈爱之情,所以“我”记得清清楚楚。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5.第一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6.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7.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一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

8.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第10段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第11段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白己,浓列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从历史文化以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9.文章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10.分析文章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换乐。“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1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