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孔乙己艺术表达手法
木刻画是视觉艺术中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线条、黑白相衬的对比
给人以艺术美感。
背景纯粹,简笔勾勒却意蕴丰富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
形象,与木刻画这种简明而深刻的艺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刻画的底色多为黑色,画面线条则呈现为白色,黑与白,阴与阳,对比强
烈。
这种色彩上的对比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以
极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涵。
《孔乙己》在社会环境底色的描写与人物画面的刻画上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技
巧,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篇画面简单而意蕴丰富的作品。
下面,笔者将从视角、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四个方面去品析这种艺术表
现手法。
一、关于作品的视角视角也是叙述角度及阅读心理角度。
木刻画以静态平面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画面所呈现的信息有限,而观众或读
者在欣赏时,需要捕捉住有限的画面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完成作品形象的构
建和作品内涵的解读。
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只能了解到小伙计在酒店中看到的故事,也一
样的肉眼凡胎。
读者的欣赏不再是上知其因,下知其果,知其前生,知其来世的上帝式的欣
赏,他们已变为凡人,就跟自己在寻常生活中的观察一样,这就使作品的视角与
读者的生活视角重合,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转换角度以后,读者化为凡人,需要从作品呈现的生活画面中自己去解读猜
测、推理品味,不再是坐在那里听上帝的解说和对是非曲直的判定。
读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也就如同观众看一幅静态的画的过程,它们都默默不语,
呈现着一个客观的本真,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解读品味从而获得解
读的快感,审美愉悦由此产生。
二、关于故事情节鲁迅小说总体上都表现出情节简洁明快的特点,《孔乙己》
也不例外。
作品没有花多少笔墨对社会背景和人物经历的来龙去脉作具体详实的描述,
只在开篇以极其简省的笔墨点出的故事发生的环境。
小说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动人心魄的场面,讲的只是一个酒店小伙
计所看到的一个偶尔来买酒的酒客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伙计与酒客这样简单的关系。
仅有的一次近距离接触,也就是孔乙己要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而被拒绝
的这件事。
这种情节的简化与传统小说着意于奇跌宕起伏的传统格格不入。
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情节与人物关系如同鲜明的白色线条在黑色背景下表现
出的张力,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作者去完成。
另外一方面,背景的纯粹,线条的简单,往往能使读者注意力集中,不被旁
逸斜枝所干扰,直指作者要表达的情意。
作者借用这些线条的张力,传意于形,把读者引向他所要创造的艺术境界。
这时候,形不必太复杂也不能太复杂,挥洒几笔,点线勾勒即可在短小的篇
幅中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并通过展现人物形象的遭遇境
际,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其生存环境,把对人物的关注上升为对社会的关注。
这样就深化了主题,增添了作品的意蕴。
三、关于故事结局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己的
确是死了。
这里用大约,又用的确,既是估计又是肯定,显得含混矛盾,不合情理,似
乎是一处败笔。
其实,在这之前,文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出现了四次。
十九个钱时断时续,如同草蛇灰线,隐现其中,早已为孔乙己的失踪埋下伏
笔,作好铺垫。
一直写到主人公最后失踪,最终被黑色所吞噬。
孔乙己的死虽没有明证,但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等待孔乙己的只有一个阴森
凄惨的、张开大口的黑洞。
文中阴郁凝重的色彩渲染了悲剧氛围,传递给读者以压抑感,使读者从心里
产生对孔乙己的同情与怜悯,对其所处社会的控诉。
四、关于人物形象如果我们用黑色的背景象征黑暗的社会环境,那么白色的
线条就是人物形象。
文中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是知识分子或有身份的人的标志;站着喝酒,却是经济贫困的象征。
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们可以将这一形象表现为线条|,对它的注解是贫困潦倒却又不肯放下架
子,茕茕孑立,命运孤苦的一个人,一个不为社会所容的人。
同时他又是一类人,是挣扎在科举制度下的一类知识分子。
正因为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