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的入学之困及其对策.docx

2025年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的入学之困及其对策.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的“入学之困”及其对策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密切合作,使新生做好充分准备,并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责任。然而,长期以来,幼小衔接却呈现出幼儿园单向发力、小学履责不力的现象,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失去学习兴趣、厌恶学校的“入学之困”。在此背景下,聚焦学校场域,发现儿童“入学之困”的具体表现和成因,探寻优化小学一年级教育教学的路径,成为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儿童“入学之困”的具体表现

环顾当下,小学一年级呈现出“让儿童适应学校”的实践现状。为了让儿童适应小学的教育制度,儿童的活动被压制、需求被忽视、行为被规训,越来越多的活泼泼的儿童进入小学后失却本真与个性,成为无脸又无声的群体。具体言之,儿童入学后的现实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室圈养

学校教育中愈发减少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充斥着对儿童活动的压制。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偶尔从事体育运动和每日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的儿童青少年频数最多,分别占比35.7%和43.3%。很多学校即使设立了大课间,但关注更多的依旧是儿童的学业和秩序,导致大课间或止于课表,或流于形式。儿童被长时间囿于教室安静久坐,逐渐形成了“教室圈养”现象。“教室圈养”挤占和缩小了儿童的活动空间,不仅引发了儿童肥胖、近视等生理问题,还导致了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有儿童在卫生间逗留玩闹,因为那里“能自由活动”,有儿童默默地向往着教室外的世界,因为觉得“学校没意思”,这些都是儿童对教室圈养的强烈不满和微弱反抗。

(二)教材为本

杜威曾说,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换言之,儿童以自己的生活为圆心,像涟漪般逐渐拓展对世界的认知。然而,“以教材为本”的学校教育肢解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需要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儿童的兴趣被忽视。学校只关注儿童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关注儿童当下的兴趣,更不会捕捉儿童的兴趣。第二,儿童的需要被忽视。固定的课程内容置儿童的需要于不顾,他们被催促着、鞭策着跟上教材的节奏,即使眼前的内容并不契合他们的需要。第三,儿童的问题被忽视。“上课铃从哪儿来”“为什么下课不能跑”“教室远处的树后面有什么”……这些问题意味着儿童对生活的探索和求知,是儿童学习天性的体现。然而,它们不但没有被重视,反而常常被视为“幼儿园式的可笑的问题”,引发了儿童的“主体失语”。

(三)常规训练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刚入学的儿童不是在知识方面准备不足,而是在自我控制和学习技能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因此,常规训练成为儿童入学后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学习规则、行为规则和生活规则的训练。学习规则主要体现在课堂要求上,比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举左手”“老师讲话安静听”;行为规则集中于排队和课间的要求,如“排队做到快、静、齐”“列队前进时禁止东张西望和交头接耳”“课间不许追跑打闹”;生活规则表现在“按要求有序摆放各类用品”“吃饭保持安静和桌面干净”“不大声喧哗”等方面。无数的规则如无形的巨网笼罩四周,在儿童身上留下深刻烙印。简洁的、无须解释的口令让教师和儿童之间成为信号传递与接受的关系,教师说“抱臂”,儿童应“一、二”,教师说“向左转”,儿童应“转”。教育中的生命价值、灵魂对话逐渐消失,一个精心操练,无须理解只需执行命令的军事化团体正在形成。正如福柯所言,学校成为精确的命令系统,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无须废话,使儿童学会“服从、驯顺、学习与操练时专心致志,正确地履行职责和遵守各种纪律”。

儿童“入学之困”的成因分析

从老子的“复归于婴儿”,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到李贽的“童心说”,无不显现中国式的“儿童立场”。审视当下,为了“使儿童适应学校”,学校简单地将本应作为主体的儿童排除在教育之外,用制度化的时间空间、僵化的课程内容和固化的教学方式遮蔽儿童的天性,造成了儿童的“入学之困”,这是一种没有儿童的小学教育观,是一种缺失现代儿童观的小学教育观。

(一)制度化的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体存在的基本客观形式和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维度,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所谓“时间的制度化”,就是指一定群体、行业、部门根据其具体情况制订了一整套关于使用时间的准则体系,并且要求相关成员共同遵守有关的程序或准则。现代学校类似于精确管理的时间机器,采用统一的课程表和固定的上下课时间,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规律性节律,导致儿童在校时间被平均切割和精密控制。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美术、综合实践,都被划分为相等的时长,一个接一个密集进行,儿童经常被催促着根据统一指令从一门转移至另一门,全然无视差异和儿童差异。

所谓“

文档评论(0)

159****31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购买前请先付费阅读,避免购买错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