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sunshine
庐隐、萧红艺术风格比较论
赵学芳
摘要:同样历经坎坷人生,庐隐、萧红的创作却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庐隐是心怀苦闷与追求去观察
人生社会,多抒写感情与理智冲突下的悲哀,倾诉抗争之声,常缺乏思想力度。萧红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以冷峻的目光去审视现实,在一帧帧东北社会风俗画背后,显示出“巨大的孤寂”,富有较强的理性色彩。
庐隐和萧红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们二人分别在狂飙突进的“五四”
风雨中和30年代的抗日大潮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其灵魂里的叛逆精神也与时代相契合,
选择了“第一要著”的文艺来探索人生。“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
事,绣折金针却有功”〔①a〕。在不长的弄文生涯中,命运多舛的庐隐和萧红作为刚刚逃出
笼子冲出封建家庭后的中国现代娜拉,不免有些“张惶失措”,她们的创作不具有“磨穿铁砚”
的功效和威力,但多多少少有“绣折金针”的勇气,正是“中国的娜拉从有史以来文学的被言
说的客体到言说的主体”的体现〔②a〕。富有才情的两位作家,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自己手
中一支柔弱的笔,一颗敏感的心,在文学的天地里辛勤耕耘,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鸣奏
出抗争的主旋律。庐隐往往心怀苦闷与追求去观照社会人生,多抒写感情与理智冲突下的悲
哀。而萧红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去审视现实,在一帧帧东北社会风俗画背后,
显示出“巨大的孤寂”。
在文学的伊甸园里,除了亚当还有夏娃。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上驰骋着众多的背叛旧
礼教的夏娃,不只庐隐、萧红,还有冰心、冯沅君、丁玲等,但她们二人的一生同是坎坷而
短暂的,作品比别人更多一份偏冷的感伤色彩,调弹的更是不幸者的哀歌。庐隐和萧红都是
只带着箭伤悲鸣于愁云密布天空中的孤鸿,不同的是:一个是苦闷地哀叹着,一个则是孤寂
地俯视着;但都没有一逝而去,而是依依眷恋着苦难的大地……
一
庐隐和萧红的童年,充满着痛苦和不幸,自幼都缺乏母爱。庐隐的家庭给予她的“没有
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倍遭家庭歧视和冷落。萧红的父亲“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继母更缺少慈爱。身世不幸的人易于感触社会的积弊。她们自幼破碎的心在凄风苦雨的时代
背景下,关注不幸的人间和悲惨的世界,同情于“被损害与被侮辱者”,在作品中特别是早期
作品中提出了诸多社会问题,揭露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和丑恶的人生。
“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①b〕庐隐创作之初是以一个“五四”时代社会活动积极
分子的身份走上文坛的,她受过“五四”时代风雨的洗礼,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最早的作
品便是社会题材的“问题小说”。《一个著作者》写了金钱势力下的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控
诉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一封信》写农村姑娘以身偿债被虐待致死,揭露封建地主的横行
与残忍。《两个小学生》写军警毒打请愿的爱国学生,愤怒抨击了军阀政府对学生的血腥镇
压……这些带有明显警世醒世拯世意图的小说体现了文学研究会关于“为人生而艺术”的文
学主张:”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②b〕。她
借笔下人物之口发出呼吁:“今日社会,进入金疮脓溃,不连骨子割掉,怎望痊愈?”(《哀
音》)强烈的时代情绪在以后大量的情感小说里仍洋溢着。作品集《海滨故人》(后半部分)、
《曼丽》、《灵海潮汐》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灵魂内在世界的烦
恼、憧憬和苦闷以及对旧传统的反抗。正如茅盾所论:“我们现在读着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
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③b〕。
崛起于30年代文坛的萧红是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女
sunshine
sunshine
性。萧红创作一开始,就选择了“五四”以来鲁迅倡导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
淡的人生”的写实主义的道路,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中的苦难。她比庐隐更注重写帝国主义封
建势力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以及他们的缓慢觉醒过程。《王阿嫂的死》写了在地主的剥削
压迫下,夫妻均遭惨死的生活悲剧,其中有长工活活被烧死的惨不忍睹的图景。《牛车上》
展现了被捆缚着的不甘心当炮灰的逃兵们,像一群被赶往屠场的牲畜一样去接受军阀杀戮的
见血见肉的“人生略图”。《夜风》这篇小说索性把读者推到了弹雨硝烟的厮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