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跨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200字】.docx

2025【跨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200字】.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iii页共47页

跨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TOC\o1-3\h\u7914跨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

32301.1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1

174921.1.1跨文化交际学 1

266071.1.2跨文化交际能力 2

300431.2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内容选择和呈现研究 4

69251.1.1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4

235571.1.2对外汉语教材 5

284521.1.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原则 5

120621.1.4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呈现和编排 6

206971.3小结 8

7581参考文献 8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跨文化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对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的不断探索,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体现跨文化性,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章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内容选择和呈现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1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1.1.1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具有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背景。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Hall(1959)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1970年,跨文化交际学被国际传播学会承认为传播学的分支,并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跨文化交际学第一次以独立的学科出现。此后,美国各高校纷纷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并展开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在美国成立,后发展为国际性组织,在欧洲设立分会并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角度、理论建构及应用已经极为丰富,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1980),“面子协商理论”(Ting-Toomey1988)等。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起步较晚。1980年,许国璋(1980)发表了关于语言与文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端。初期,国内的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以及文化和语言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高校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此后,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跨文化教学(周小兵1996),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语义(魏春木1993)、语篇(杨若东1997)、语用(何自然1996)和非语言交际(毕继万1999),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祖晓梅2003)这几个领域,其中尤为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研究,而关于跨文化交际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中,学界普遍认同的是胡文仲(1999:7)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是一种学习策略,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习者进行文化碰撞与沟通,认识陌生的目的语文化,求同存异,进而提升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赵金铭(2014)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跨文化交际,因为:一、学习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一种文化。二、领悟中国文化需要一个过程。三、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四、合宜的话语体系是跨文化交际的保障。五、对本族文化的自信是跨文化交际的动力。

1.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ICC,又称“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了解决外派人员与移民在跨文化适应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美国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协作,采用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围绕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有效交际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过程。交际有效性指交际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这一阶段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有Lysgaard(1955)提出的U型曲线假说、Ruben(1976:339-341)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七个维度等,但这些理论较为零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有效性和得体性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研究者开始系统地建构理论,“跨文化能力”成为广泛使用的概念。大量代表性研究成果出现,如Bennett(1993:21-71)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ChenStarosta(1996)、Byram(1997)以及Spitzberg(1997)等提出的跨文化能力要素模型。其中,Byram(1997)提出的由态度(attitudes)、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

文档评论(0)

02127123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关注原创力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