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机密★考试时间:
2025年江西省四月适应性联考
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场考试结束后,请监
考员将考生的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考生不得在考试信号铃声发出前答题。选
择题请用2B铅笔规范填涂,如需修改,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
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黑色矩形边框区域内认真
作答,答题规范,书写清晰。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
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团
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土中
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
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
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
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
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
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自然是
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
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二:
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
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
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
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
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
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接近的、
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
对概念有着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衡量社会或组织现代化的
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
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诸如“文化”“功能”“结构”“场域”之类,却不影响人们对
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地定义的倾向,至
少会摆出要定义的姿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摆,这就很容易招来
批评。
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直
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得的
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
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但不是一个
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样的贡献容易
被人们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
来越广泛。比如:物理学中的黑洞、蛀孔、时光机器等,经济学中的泡沫、搭便车等,社会
学中的有机论、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喻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
比喻是一种不得已的定义方式。
从学术背景来看,费孝通使用比喻说明他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安庆4月联考)生物含答案.pdf
- 2025届江西省高三下学期四月适应性联考(三模)化学含答案.pdf
- 2025届江西省高三下学期四月适应性联考(三模)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届江西省高三下学期四月适应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 河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预测卷Ⅱ)地理含答案.pdf
- 河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预测卷Ⅱ)化学含答案、.pdf
- 河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预测卷Ⅱ)历史含答案.pdf
- 河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预测卷Ⅱ)数学含答案.pdf
- 河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省级联测考试(预测卷Ⅱ)物理含答案.pdf
- 江西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四月适应性联考(三模)地理试卷(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