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实例分析:花港观鱼(1)充分依托边界环境,合理布局空间景观借西湖美景营造春花浪漫的意境广玉兰进行遮挡,保证空间的神秘感以亭为主景注重中层植物配置曲折起伏的林冠线增加空间景深(2)巧用林缘线林冠线,丰富景观空间层次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层次主要由平面上的林缘线和立面上的林冠线来体现。通过景观单元合理布局,林缘线和林冠线曲折勾勒,开辟透景面,丰富空间层次。常见种类(1)单排行道树通常在人流量较大,空间较小的街区采用。6、各种用途园林树木的配置1、一般行道树的配置(2)双排行道树人行道宽度为5~6m,门店多为商业用房,人流量较大,采用单排行道树绿化遮阴效果差,故多采用双排种植。(3)绿化带内间植行道树当人行道宽度为5~6m且人流量不大时,可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设置绿化带,绿化带宽度应在2m以上,种植带内间植4~5棵行道树,空地种植小花灌木和草坪,周围种植绿篱,这种方式能大大的改善行道树的生长环境。(4)行道树与小花坛人行道较宽,人流量不大时,除在人行道上栽植一排行道树外,还要结合建筑物特点,因地制宜在人行道中间设计出或方或圆或多边形的花坛。花坛内采用小乔木与灌木和花卉配置。七叶树与小花坛连成一体,花坛内种植八宝景天、鸢尾作地被(5)游园林荫路宽度为8m以上的人行道,多为居住区街道或滨河路,这里可布置成弯曲交错的林荫路形式,在林荫路中设置小广场,修建凉亭、座椅、儿童游戏设施等供行人休息和娱乐,实际上起到小游园的作用。行道树配置的方式对称式非对称式行道树种植注意事项--行道树栽植的距离一般行道树距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应少于0.7m,以1~1.5m为宜,树距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5m以8~12m为宜。--行道树栽植的位置树坑中心与地下管道的水平距离应大于1.5m,在多地震地区,与煤气管道的距离应大于3~5m;树木的枝条与地上部高压电线的距离应在大于2.8m以上。2、高速公路的绿化配置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涉及的主要区域有中央分隔带、边沟外、边坡、互通区、服务区等,植物配置首先要满足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如中分带的树种要有防眩功能,边坡的植物要有固土功能等,即功能性是高速公路植物配置的首要原则,需注意适栽植物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统一。中央分隔带绿化边沟绿化边坡绿化服务区绿化3、花坛树木的配置花坛主要用在规则式园林的建筑物前、入口、广场、道路旁或自然式园林的草坪上。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形式是花台,多从地面抬高数十厘米,以砖或石砌边框,中间填土种植花木。4、绿篱或绿色雕塑的配置规则式园林中的绿篱绿墙小叶女贞作绿篱造型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组合而成的绿篱5、片林和疏林的配置厦门鼓浪屿上的疏林草地景观某公园种植有玉兰的疏林草地厦门植物园南洋杉疏林草地7、城市风景林林相改造理论与方法1、概念1)城市风景林城市风景林是城市周边具有较好风景价值的森林景观,它为人们提供森林游憩的场所,大多位于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内。2)林相改造林相即“森林的外形”,主要指林冠层次垂直的情况。林相改造就是采用林业技术措施,对整体林相凌乱单调、生态功能低、季相变化少,缺乏地方景观特色的森林进行改造,对林木的形态,种类进行调整,并提高生态防护效能,改善森林景观,增加经济效益。2、城市风景林林相改造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原则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原则3、城市风景林林相改造方法1)造林(含人工更新)2)补植(含间伐补植)3)封育对林相好、植被种类丰富、层次感强、季相变化明显、树种构成与目标景观相近的森林景观,可采用封育方式,加强抚育管护,促使现有天然林景观尽快地向地带性森林景观发展。4、城市风景林林相改造树种选择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适地适树、因地而异四季有景、群落稳定5、案例分析----江苏老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1、背景概述江苏省老山森林公园是在老山林场基础上建立的、全省成立最早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目前的老山森林公园普遍存在林相单一、林龄老化、林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之人为干扰,森林生态系统容易出现退化。因此,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客观规律,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力求实现山、林、水的和谐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