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审美自律
目录01审美自律论的哲学基础02审美自律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03审美自律论的现代意义与影响04审美自律论的争议与批判05审美自律论的当代价值与展望
审美自律论的哲学基础Part01
01康德将“自律”引入道德哲学,指意志因自身法则而独立。在《判断力批判》中,他将自律扩展到审美领域,认为审美判断力是与知性、理性并列的先天立法能力,其立法不依赖外在根据,而是基于主体内在的先天原则。
康德区分了意志与任意、准则与法则、两种自由概念,明确了自律在道德哲学中的内涵。在审美领域,他强调审美判断力的自律性,即审美判断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目的或概念,而是基于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的协调一致。自律概念的多维阐释02康德认为,主体有三种高级能力:认识能力(知性)、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判断力)、欲求能力(理性)。审美判断力作为判断力的一种,是唯一包含先天原则的能力,其先天原则是自然的合目的性。
审美判断力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的合目的性作评判,这种评判不涉及客体的任何知识成分,而是与表象结合着的情感。审美判断力的独特性在于,它既不同于知性的认识能力,也不同于理性的欲求能力,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为自然与自由的统一提供了一个中介。审美判断力的独特地位康德对审美自律的界定
康德将情感分为感官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无利害的愉悦,既不依赖于感官的利害,也不依赖于理性的利害,而是纯粹的自由愉悦。
审美情感与快适、善的情感不同。快适是病理学的愉悦,依赖于感官的刺激;善是实践的愉悦,依赖于理性的概念。审美情感是静观的,不关心对象的存在,只关注对象的形式与主体情感的协调一致。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审美判断与认识判断有相似性,但又有本质区别。认识判断以概念为基础,具有客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审美判断则以情感为基础,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体现在共通感上,即一种理想的情感基准,它使审美判断能够要求每个人的赞同。审美判断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基于情感的普遍可传达性,而非客观的逻辑必然性。审美判断与认识判断的类比审美特性与情感分析
审美理念与理性理念的关联审美理念是理性理念的对应物,它是一个想象力不能阐明的表象,与理性理念的超验性相对。审美理念通过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将理性理念感性化,使不可见的存在物成为可感的。
审美理念在艺术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赋予艺术作品以精神,使艺术作品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理念的普遍可传达性为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提供了基础,使审美判断能够要求每个人的赞同。审美判断的先验演绎康德对审美判断的先验演绎旨在证明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他通过分析审美判断的形式规则,指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基于情感的普遍可传达性。
审美判断的演绎涉及对鉴赏判断的逻辑特性分析,包括其先天的普遍性和基于先天根据的必然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不依赖于任何先天的论证根据,而是基于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的协调一致。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审美自律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Part02
文艺复兴对艺术地位的改变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的发现,艺术逐渐从宗教、道德和科学活动中脱离出来,为审美自律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历史背景。这一时期,艺术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性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文艺复兴对美的思考仍然受古代模式的影响,尚未形成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然而,这一时期的艺术实践为审美自律观念的萌芽奠定了基础,艺术开始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逐渐走向独立。美的范畴与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美的范畴和美的对象范围开始确立。巴托在《归于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中提出了一个现代艺术体系,将艺术分为美的艺术和机械艺术,强调艺术以愉快为目的。
这一时期的艺术体系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为后来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美的艺术体系的初步形成,为审美自律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艺术与科学、道德等领域逐渐分化。文艺复兴与审美自律观念的萌芽
审美自律观念的深化18世纪,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作为独立于宗教和宫廷生活的活动被纳入制度,审美自律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时期,艺术开始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和审美价值。
哈贝马斯将启蒙时代的现代性计划概括为不同价值领域的分立,即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分化。这种分化为审美自律观念的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艺术与科学、道德等领域相互独立,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美学学科的独立18世纪上半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鲍姆嘉通在《美学》中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将美的概念与善的概念区分开来,排除了对艺术的实用的、道德的评价。
美学学科的独立标志着审美自律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美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注于研究美的本质和艺术的特点,为审美自律论的形成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