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朱子语类?三那么;目标预览;单元综述;单元综述;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侘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1.注字音

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芜秽________;2.解多义;动词,穷尽

形容词,完尽

形容词,困厄

形容词,尽

副词,极、尽;名词,关键

名词,事务

名词,织布机

名词,命运,天数;3.辨用法

略晓其义即厌之“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知合行大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大段著力“大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从节选局部的第一那么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2.“天理〞与“人欲〞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朱熹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3.从节选局部的第三那么文字看,门人向朱熹提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但朱熹答复的却是要明辨义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非所问的现象?;;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那么人欲便不行。〞课文节选局部也说“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认为,“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朱熹说,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客观地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是有其缺陷的,尤其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但在物欲横流、道德标准失效的今天,主张用理性战胜感性、用道德标准欲望,又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根底稳固

1.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欲别求书看别:另外

B.只恁昏塞不通恁:这般

C.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

D.试自睹当自家当:理当;2.对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假设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3.以下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4.对以下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那么愈明。——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B.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C.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D.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假设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假设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假设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节选自?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训门人四?〕;6.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