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及其背后的故事--借助史料,体悟悲情.docx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及其背后的故事--借助史料,体悟悲情.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名称

《示儿》及其背后的故事——借助史料,体悟悲情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设计思路

《示儿》明白如话,学生借助注释完全能读懂诗意,难点在于“死去元知万事空”与“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矛盾。而本单元语文要素要求我们借助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们通过查找史料,了解了靖康之耻、两宋版图变化、《清明上河图》与汴京沦陷后人民生活变化,能更深刻地体会陆游的悲情。从“万事空”与”告乃翁”的矛盾中,更能感受到陆游统一国家的志愿至死不改,爱国热情何等强烈!

基于此,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自主体悟——质疑——查找史料解疑——拓展阅读,升华爱国情。

过程紧紧抓住诗眼“悲”,以读为主,结合历史与现实促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标题、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史料,体会陆游“悲”的多重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拓展诗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内化爱国之情。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相关史料,体会陆游之“悲”,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南宋时期,深入解读陆游的《示儿》,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的世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二、配乐范读《示儿》

三、初解诗文大意:学生通过注释和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诗文。

师:都说《示儿》明白如话,请大家结合注释和预习时搜集到的资料,试着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1:从“示儿”这个题目中我知道了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

生2:我知道在这封遗嘱里,陆游给儿子的临终遗言是当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家庭祭祀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生3:我知道“悲”是这首诗的诗眼,从“但悲”两个字我知道了陆游到死都为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

四、提出质疑:“死去元知万事空”与“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矛盾

走进史料,揭开谜团

借助史料,体悟悲情

通过史料了解靖康之耻、两宋版图变化、《清明上河图》与汴京沦陷后人民生活变化,体会陆游的悲情。

资料一:靖康之耻

生:我查到宋朝出现“九州不同”是因为发生了靖康之耻。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州(今河南开封),中原国土被人侵占。连宋徽宗、宋钦宗都被俘虏了。金人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段历史又被称为靖康之难,但是更多人称它为靖康之耻。

资料二?:两宋版图对比

生:我查到靖康之难后,两宋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土被金国侵占大半,汴州沦陷,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到南方的杭州。

3、资料三:清明上河图汴京的安定繁华和汴京被攻陷后的悲惨对比。

生:我查到了靖康之难不但使宋朝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也来了个360度的反转。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大宋的太平盛世,汴京的安定繁华,人民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而靖康之难后,兵荒马乱,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生活。

教师总结:是呀,从此山河破碎,百姓们流离失所,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啊?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盼着北定中原时,陆游所盼望的王师在哪儿?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拓展阅读:

对比品味:

通过品读《题临安邸》,对比南宋朝廷的享乐与陆游的悲情,体味陆游“悲”的多重含义——为人民流离失所而悲!为南宋不思进取而悲!为岳飞等大将被杀害而悲!为迟迟等不到祖国统一而悲!

总结陆游爱国的一生:通过陆游不同年龄段的诗句,总结他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师:其实,何止是这几句啊!在陆游这一生创作的九千多首诗里——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

师:在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因此他自小立下报国志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20岁的陆游。

师:陆游屡次引领士兵报效祖国,抵抗金兵,可朝廷奴颜婢膝,不敢抵抗,反而将陆游一贬再贬,即使这样,他依旧写下这样的诗篇: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52岁的陆游。

师:一直到68岁,他仍然记挂这这件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8岁的陆游。

师:就这样陆游的一生过去了,弥留之际他伤心地对儿子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85岁的陆游。

七、课程总结:本节课,我们借助资料,了解了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了陆游爱国的一生,深切感受到了弥留之际的陆游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痛。《示儿》不仅是一首诗、一封遗嘱,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声音。寥寥数十字,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朽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