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
第周
课次
第次
课题
《静夜》
授课
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
教学
时数
2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闻一多生平及其创作风格,积累文学常识;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反衬艺术和爱国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即便深陷黑暗依旧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观念。
教学
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感受作品的反衬艺术和爱国情怀。
教学
难点
本诗如何体现了诗歌“三美”
教学
方法
诵读感知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准备
教科书、教案、PPT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上,有人(邹韬奋)曾做过一个最简短的悼词:“许多人是不战而屈,先生是战而不屈。”毛泽东同志也曾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周恩来同志说:“鲁迅、闻一多都是最忠实最努力的牛,我们要学他们的榜样”。臧克家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闻一多究竟为何获得如此之高评价?又是怎样的经历让他百折不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一位这样“战而不屈”的人物——闻一多。一位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宁愿倒下也不肯屈服的民主斗士。
二、认识作者,介绍背景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时就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对古代诗集尤为喜爱。在五四青年运动中,积极投身于这一场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成为五四新文艺运动的拓荒者之一。
1922年,他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的步伐学习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
1925年,回国后,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习教务长,面对军阀混战的黑暗政治,他有过颓废有过挣扎,但依旧面对当时政治局面依旧心系国家,期间创作出《死水》,从《红烛》到《死水》闻一多的创作超越了青春浪漫,变得更加醇厚与成熟,他的爱国情愫也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下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新月派
成立1928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
写作背景
1928年,正值第一次直奉战争,直奉两系军阀在东北一带混战,其效力的主子外国帝国势力,闻一多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无数的生命牺牲,无数的田园荒芜。这时,正值反动文人把持教育界,闻一多的处境也令人堪忧,不仅遭到恶毒的人身攻击,被污蔑为想当校长,于是一气之下愤然辞职。诗人就在这样困顿情况下,怀着满腔愤怒,发表了《死水》,而《静夜》就收录在《死水》之中。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听录音,找准字音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全班齐读。
思考:诗歌内容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诗人表达了满腔爱国主义情怀,对黑暗现实的激烈抗议。
(2)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我喉哝里颤抖着感谢的歌声”):描写静夜里诗人居住的室内和平幸福的环境,一片祥和之景。
第二层(从“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到“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四、研读诗歌,鉴赏品悟。
(一)赏析第一层
从开头到“我喉哝里颤抖着感谢的歌声”
1.找出诗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明确:灯光----漂白,桌椅----贤良,古书----纸香,茶杯----洁白。特点:宁静、祥和、幸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