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培训课件(精品版).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振颤;1、运推

由此穴运推之彼穴,有运输之意。运推穴相连。如:运八卦运水入土

操作:用食中二指夹持小儿腕部,拇指桡侧或指腹运推

刮推:“刮推指锋见”用于中指端刮推至横纹,有止呕降逆之意。

搓推:“搓推往来反”如搓四横纹,有健脾益气作用。操作:用拇指的桡侧搓;3、拿法

可分为对拿、握拿。

对拿: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拿相应的穴位,如对拿列缺。

握拿:用多指握拿相应的部位,如握拿肩井。

拿法特点:拿法如摄物。;6、振颤

操作:用指端固定于相应的穴位,进行上下颤动。振颤方向应垂直向下。

特点:振颤如电传。

7、捣法

操作:关节突起敲,如捣小天心,治疗眼疾,内视向外捣,外视向内捣

8、捻法

操作:如捻线,如捻手背皮肤,有疏肝作用。

9、掐法

操作:指甲掐,如掐十宣,掐人中。掐时既要有效果,又要避免掐破皮,为此,多用旋转掐法。;10、分筋法

操作:如弹拨琴弦,又称弹筋拨络法,多用于小儿麻痹症、急惊厥

11、提捏法

操作:提捏皮肤红。如提捏天突,提捏大椎

12、捏脊法

操作:两手拇指指腹沿脊柱由骶尾部上推,双手食指交替捏拿,所提捏肌肤在手下滚动至大椎穴,连捏7遍位正捏脊,有健脾胃壮气血,补阳作用。反之,为倒捏脊,有滋阴降火退热作用。

;9;;1、开天门

部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双拇指指腹交替推之,由眉心推至前发际。

次数:24次或49次(临床一般用49次)。

功效:正推,开窍醒神;反推,宁心安神

主治:正推,头晕、头痛、头昏、嗜睡等;反推,心神不宁、夜寐不安等。

;共包括七个穴位部位:

⑴天庭:额上,眉心与前发迹连线中点处

⑵眉心(印堂):两眉之间中点处

⑶山风:位于鼻洼

⑷延年:鼻高骨

⑸准头:鼻尖

⑹人中: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

⑺承浆:唇下承浆穴。

操作:于分推太阴、太阳后用拇指甲逐一掐之。

次数:7遍

功效:掐法,开窍醒神;揉法,宁心安神

;4、揉两耳摇头法

;;1、脾穴

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由指端至指根。屈指由指端至指根为补脾,直指由指根直指端为清脾。

功效:补能健脾壮气血,燥湿止泻;清能清热利湿健脾止痢

主治:补脾用于虚寒泄(痢)不思饮食、腹胀、呕逆,慢惊风,肌衄,异嗜食物、四肢不温,流口涎,贫血;清脾用于湿热泻(痢)便秘腹胀厌食呕吐痰热咳嗽

;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操作:揉板门

功效:止呕、降逆。

主治:霍乱吐泻(急性胃肠炎)

临床:一般与清胃同用;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

;部位:小指指面,由指端至指根

操作:推法,指端推至指根或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指端推至指根为补肾阴,能培补元阴、能制五脏之热;指根推至指端为补肾阳,能培补元阳、能制五脏之寒。

主治:补肾阴,能制五脏之热;补肾阳,能制五脏之寒。

;部位:食指尖端

操作:三棱针点刺

功效:疏肝降逆

主治:肝火旺引起的诸证如目赤,呕吐、惊风、火眼、厌食、泄泻、咳嗽

;12、内八卦;14、四缝;18、运水入土;22、大肠;24、天门入虎口;26、三关、六腑;28、总筋;31、一窝风;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2、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临床:挑刺俞府至布廊六穴,配火罐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佳

;3、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

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逆揉中脘——健脾和胃;5、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功效:升阳散寒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1、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1)外揉为泻、清肺;内揉为补、补肺益气

(2)刺拔罐、治疗肺炎效佳;亦可治疗痰闭所致急惊厥,效佳

;4、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或点刺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点刺长强治泄泻效佳,如点刺后仍泄泻,则为生理性泄泻

临床:点刺长强其上下左右,如梅花状,主治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