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言”“文”并重,多元化解读古代散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古典散文要基于“言”“文”并重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又要促使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用新颖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信息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探究字词深意,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言”“文”并重,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地解读古代散文。
新课标提出教授古代散文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举一反三。除了关注“言”的掌握,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还要采用“言”“文”并重的策略,让学生挖掘作品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使学生学会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要做到“言”“文”并重,教师便不能一味地讲读课文,而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理解“言”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提升阅读效果。
一、搜集信息,实现信息互动
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进而掌握“言”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了解时代背景等和历史文化有关的信息,进而提升“文”方面的感悟。因此,这种教学活动体现了“言”“文”并重的教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语言浸染,探究深刻意蕴
在“言”“文”并重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即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使其深入探究文本中蕴藏的文化信息,达到探索“文”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重点字词展开深入探究,尝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中蕴藏的真正语义,并探究隐藏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赤壁赋》中有不少优美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理解字词表面意思开始,如可以先让学生理解一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思是什么,思考如何能生动地展现洞箫的声音。此后再深入思考作者用何种手法展现箫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声音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能促使读者更好地体会箫声的悲哀、凄凉,并起到了烘托情感的效果,能让读者和作者形成共鸣。此后教师又让学生再次深入思考:“作者欣赏赤壁美景,为何心中会生出悲凉之情呢?你认为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波动呢?”学生深挖文本会发现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欢乐到悲哀的过程,先是饮酒放歌,然后又借助客人的口来感叹人生短促,最后又用豁达超然的心态看待生活。在深入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有豁达的心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或者展开角色扮演等活动,促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浸染语言,尝试探究作品中的深刻意蕴,从而获得感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四、联系生活,发散时代气息
不少学生不喜欢阅读古代散文,认为其与时代脱节。要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热情,教师就要让他们将古代散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时代气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作品的“言”,然后从“文”入手,思考古人的言行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然后对照当今时代,看看是否有类似的场景,说说是否有现代人继承了古人的精神。
在学习《劝学》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展现努力学习的词句,并理解其含意,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此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出以下问题:“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十分发达,有不知道的知识上网百度一下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再积累知识,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你认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这促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思考,并围绕自己的学习习惯展开分析。有学生认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充实自己,所以积累知识、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依然十分重要。”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说说能否感受到古人的言行举止。这样能让古代散文展现出时代气息,促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古代散文的意义,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多元化解读。
五、品鉴哲思,发展审美能力
在“言”“文”并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表面意思,还要深挖下去,探究其中所隐藏的哲思,提升审美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唤醒学生的多元感官,让他们进入到审美赏析的情境中,促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别美、感悟美、体验美,并深入了解作品中蕴藏的哲学思想。
学习《六国论》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说说这里的几个“下”分别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基础上,再引导其展开审美赏析,感悟作品中的哲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弊在赂秦’,作者如何论证的?这样的历史故事又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启迪呢?作者所说的‘是又在六国下’,是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