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城郭:城市?城墙?——关于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上册“城郭”注释的商榷
◎湖南/周飞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绝大多数注释可靠、简练、准确、深入浅出,便于学生阅读与探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与辅导,但是似乎也有个别疏漏之处。
既然在山巅(半山居雾时)不能看到泰安城的全貌,那么将“望晚日照城郭”解释为“远望夕阳斜照着泰安这座城市”则是不太合理的。不如将“城郭”释为“城墙”,将句子翻译为“远望夕阳斜照在泰安府的高大的城墙上”,这样解释更合情理。因为在山巅(半山居雾时)能看到泰安城的一部分,那一部分最醒目的应该就是“城墙”。在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大都与城邑的四周一般都筑有高于城内建筑的防御城墙,周围的高大悠长的城墙是一座城的显著特征。如前文所引述,泰安城也是如此,高大雄伟的城墙突兀于旷野,耸出在官邸民舍周围,望之俨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一道道金光斜照过来,给高大雄伟的城墙镶嵌上一层金灿灿的亮边。此时的城墙,在相对低矮暗淡的树木街户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在半山居雾时,从山顶望下来,自然再没有比它突出的了。所以,将文中“城郭”释为“城墙”比解释为“城市”更合情理。
城市是“城”与“市”组合的表地域的词语。“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主要是进行交易的场所,《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大概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现代所说的“城市”一般是相对“乡村”而言,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相较于“城墙”,“城市”有着深广的内涵与外延。如果说文中“城郭”指“城市”,姚鼐在写到“城市”(好友泰安知府朱孝纯治下的府城)时为什么不对其作简要说明描绘,而去描写汶水、徂徕呢?这似乎不合姚鼐的笔法文风。作为桐城派大家的姚鼐十分推崇“义理、考证”,其散文大都体现这一主张。其在《登泰山记》描绘泰山美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写景“有物”“有序”,条理清晰,同时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独特感受,颇具“义理”。描绘泰山地貌时,写道“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经据典,述清道明,毫无隐晦,颇有“考据”。写“日照城郭”时,似乎少了“义理”“考据”,只是一笔带过,不谈泰安这座城市的城中风物等,难道泰安这座城市没有值得姚鼐可谈可记、可圈可点之处吗?笔者认为,这里的“城郭”并非指城市,应指城墙。
语文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城”与“郭”含义不同。当“城”与“郭”分提时,“城”是指内城,“郭”是指外城;当“城”“郭”连用时,“城郭”就是指城市。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这样注释。的确,很多时候“城”“郭”连用指城市,但也有很多时候指城墙。“城郭”究竟指城墙还是指城市,要看具体的语文环境,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吕氏春秋》:“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显然,此处“城郭”指城墙,若说指城市,则讲不通了。再如《墨子》:“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又如《三国演义》:“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很明显,这里连用的“城郭”就是指城墙。在古诗中,也可找到“城”“郭”连用指城墙的诗句。比如:“我来回首行路难,城郭参差夕照闲。”(宋诗人黄庭坚《思贤》)从“参差”一词可看出,此“城郭”指城墙,因城墙上有女墙(墙垛),所以城墙看上去高低不齐。又如:“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唐代诗人杜甫《越王楼歌》)“碧瓦朱甍”本为城中之物,它们映照着什么呢?显然不是城市,而是城市周围的高大城墙。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城郭,指城市”的注释,是否依照“‘城’‘郭’连用时,‘城郭’就是指城市”的说法不得而知。
也许有人会说,城市包含城墙,城墙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将其注释为“远望夕阳斜照在泰安这座城市”也没错。但我们也能否多一点姚鼐所倡导的“义理、考据”精神,将语言表述得更严谨准确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