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2《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殉情与觉醒交织,爱情与礼教博弈

教学目标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之美。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增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意识。

3.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孔雀东南飞》的文学地位。

教学重难点

1.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增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意识。

2.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穿越时空与重生是现今流行剧集的热门题材。假设你有幸回到过去,置身于《孔雀东南飞(并序)》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有机会阻止这段凄美的爱情悲剧,你会选择哪个关键时刻介入?你又最想扮演哪个角色?现在,请你化身为导演,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来编织这场穿越时空的爱情剧集吧!

二、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我是故事大王

为了更好的改编,请先阅读原文。作为导演,请给主创团队简要介绍本文故事情节。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主要情节。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在150字内讲述故事,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爱情故事。焦仲卿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小官吏,与妻子刘兰芝感情深厚。但因焦母不满兰芝,逼迫仲卿休妻。兰芝被迫回娘家,最终在兄长逼迫下改嫁。仲卿闻讯后,绝望自杀,兰芝也随之殉情,最后两人化作孔雀向东南飞去。

学习任务二:我来梳理情节

为了剧集更好的呈现,请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篇章。引导学生梳理诗歌情节,用简洁语言(四字短语)呈现故事发展脉络。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学习任务三:我要围读剧本

作为创作者,如果剧本无法说服自己,那就无法说服观众。创作团队在《孔雀东南飞》中找出了一些反常之处,请学生以围读剧本的形式对《孔雀东南飞》进行深度解读。

1.创作组中有人提出,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诗在文中没有作用,你怎么看?

(1)五里短亭十里长亭,是中国古代人的话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2)借孔雀起兴,引出全诗故事,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3)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暗示全篇的作用。

(4)在结构上,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

2.有人认为第2段中从13岁说到17岁太过繁琐,在剧本中大可删去,你的看法呢?

不可删去,这是赋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作用:内容上,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结构上,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拓展思考:诗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赋”?有何作用?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①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容、坚强;

②还表现了刘兰芝的无辜,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人性的扼杀;

③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作用:突出表现太守家对这桩婚事的重视,从侧面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3.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是否与礼俗矛盾?

汉代联姻之风是刘兰芝“抢手”的外部因素。

汉代不仅皇室注重联姻,就是地方豪杰大姓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也相互联为姻亲,刘家经济条件优越,家族地位属名门望族,地方官员争相联姻,也就成为必然。

4.为何刘不遵守诺言,选择嫁给太守之子?

同姓不婚的礼俗决定了太守之子是刘兰芝最后的选择

汉代“女有家”的礼俗决定了刘兰芝必须离开娘家

刘兰芝拒嫁太守之子,而同姓不婚,这意味着她将无人可嫁,要在娘家终老一生了。而汉代“女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优质学习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