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聚焦问题症结寻求破解之道高考作文阅卷有感.docx

高考聚焦问题症结寻求破解之道高考作文阅卷有感.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焦问题症结寻求破解之道——高考作文阅卷有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引导考生思考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此外,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表达越来越简约,设问指向明确,不设太多审题障碍。但从笔者阅卷情况来看,考场写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分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备考策略,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问题描述

一是答非所问。材料给出的问题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有的考生写“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对此我觉得要明辨科技之利弊”,然后围绕“科技是把双刃剑”行文,其实并未正面回答材料问题。有的考生正面回答了问题,之后游离于问题之外,越写越远,比如:“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有的考生偷换概念,将材料中的问题替换成“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等自己提出的新问题,然后抛开材料进行分析。

二是有名无实。具体表现为全文空谈“问题”,但未将其具体化,通篇只有问题之名而无问题之实,导致作文空心化。比如,不少考生都提到要敢于提问,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全文并没有阐释问题到底是什么,既没有呈现方式,也没有具体事例。

三是重心偏移。有些考生从问题“是什么”的角度论述,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会产生诸如网络成瘾、网络暴力、隐私泄漏等问题;还有考生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表示要勤于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实际上,这道题最佳的论述角度应该是“为什么”,即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少或越来越多的原因。考生并非不能写“是什么”“怎么办”,而是要以充分论述“为什么”为前提,几个方面不宜平分秋色,更不能主次颠倒。

四是情境泛化。材料提问所指并不宽泛,特指发生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的问题,但不少考生的作文没有置于现代科技发展这一大背景中。比如,有的考生按照“忆往昔、看今朝、向未来”的顺序,谈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的考生谈到环境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和平与发展等问题。这与材料中所说的“问题”不在同一范畴。

五是穿靴戴帽。在笔者批阅的高考作文当中,穿靴戴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在开头和结尾点一下题,主体部分却另起炉灶,写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如探讨辩证看问题、实践出真知、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等。另一种表现是在开头结尾或段落起始处加入一些很有文采、与主题貌似相关的词句,实则经不起推敲,缺乏逻辑。

比如,有考生这样写开头:“山不能无泉,花不能无蝶。对于这个问题,吾辈青年当有鸿鹄之志,时代当有远大方向,国家当有伟大方略。”有考生这样写结尾:“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纵使道阻且长,何惧问题漫漫?”还有考生这样写几个分论点的开头:“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敢于发问是向前发展的基础。”“清风徐徐,朝阳烨烨。善于发问是向前发展的推力。”“明星荧荧,皓月朗朗。探索答案是向前发展的源动力。”这些语句可以套用在各类作文中,但实质上与主题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投机取巧的不良文风会对考生的表达能力造成损害。

备考策略

以上是笔者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的具有共性的写作问题。教师可以此作为借鉴,在复习备考阶段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考场写作能力。

一是联系教材训练,明确论述内容。新高考改革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近几年大多数作文试题都可以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就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相呼应,并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类研习任务紧密关联。该任务如下: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仔细审读材料,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研习任务与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同为问答式题目,且都是关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思索。两道题虽内容密切相关,但论述对象和核心概念都不同。从论述对象看,单元研习任务论述的对象是“网络时代的得与失”,核心概念是“得与失”;高考题论述的对象则是“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核

文档评论(0)

158****0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持证人

请付费阅读确认后再下载,谢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7月16日上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