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枚小小的核舟一方诗意的世界
摘要:一枚小小的桃核,长不盈寸,刻而成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方充满诗意的世界,连作者也不禁感叹“技亦灵怪矣哉”。核舟已不仅仅是一件“因势象形”的工艺品了,更是一件巧夺天工之美的艺术品。其“奇巧”匠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重意蕴:尺寸小、内容多、象其形,显神韵。
一、核舟寸几许
“奇巧”的第一重意蕴体现在用以雕刻的桃核尺寸之小。众所周知,雕刻艺术以刀为工具,用以雕刻的载体(桃核)越小,其难度越大,随之对雕刻艺人的技艺要求也越高。那么文中所述的这件艺术品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有必要结合具体语句来直观感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计其长曾不盈寸。
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代(用来度量工艺品)的1尺长约34厘米,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黍等于一分;由此可知,核舟首尾长度大约为2.72厘米,高度约为0.68厘米,如图1所示:
在如此小的一枚桃核之上,雕刻艺人要创造出如此精致的一件艺术品,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实在是难以置信!难怪《虞初新志》中还有如下记载:“《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呢?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
二、內容何其多
桃核上所雕刻的内容汇总如表1所示:
如果说桃核之小已经从直观上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那么雕刻艺人“奇巧”的第二重意蕴则体现在如此之小的桃核上所雕刻的内容是何其之多、何其之丰富。
不满一寸的桃核之上,雕刻出了如此之丰富的内容,雕刻艺人的“奇巧”技艺足以让我们惊叹!“内容之多”足以成为“奇巧”的第二重意蕴。
三、形态何其象
作为雕刻艺人,衡量其技艺水平之高低不仅要看雕刻的内容是否丰富,更重要的是看其雕刻的物品是否形象。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因势象形”(即形似,可以清楚明白的描摹出事物原有的样子)。我们可以通过文中的几处例句来具体感知“奇巧”的第三重意蕴。
珠可历历数也。
细如蚊足,钩画了了。
佛印左臂上所挂的佛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背所刻的细若蚊足的题字,一笔一画都清楚明白。这些本来就十分精细、微小的事物被具体而微、清晰地还原了,雕刻的“奇巧”可见一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据史书记载,最接近苏轼相貌的当属宋代画家李公麟为苏轼画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不仅为黄庭坚所称道,而且得到了苏轼本人的认可,有其在金山龙游寺自己的画像上的题诗《自题金山画像》为据。“峨冠而多髯”确实是抓住了人物形象的显著特征,极具辨识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由于佛印的身份是僧人,天性洒脱不羁,雕刻艺人把他当成弥勒佛来塑造,“袒胸露乳”自然成为其最重要的外形特征。
此外,在刻画鲁直时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在刻画舟子时的“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都形象逼真的再现了人物的形貌,如在目前,如在耳畔。
四、神韵在其中
这枚核舟最大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形体之小,所刻内容之多、之“象形”,更在于怎样建立众多雕刻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的联系,在于其表现出雕刻元素的内在神韵,这是最能体现艺术匠心的地方,也是这件艺术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那么,雕刻艺人是如何建立起众多雕刻内容之间的联系的呢?“盖大苏泛赤壁云”。即所有的内容都统辖于大苏泛舟游赤壁这一主题。核舟之上又有哪些暗示“大苏泛赤壁”的雕刻元素呢?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左右小窗所刻对联语出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照应了第一段“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天启壬戌秋日。
船背题名,与苏轼泛舟赤壁时间“壬戌之秋”暗合,想必这不是巧合,而是有意而为之,含蓄流露出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
而最能集中体现这件艺术品精神气韵的地方,则在于核舟之上的五个人物:
东坡、鲁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刻画苏黄,着意在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手共阅,膝相比:一手卷,本可一人来执,一人观看,这里选择了两人共执共阅;两膝相比,则是二人亲密无间关系的外在体现。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手膝共阅相比,而且体现在二人精神世界的情谊相通,一个“抚”字,体现了苏轼对门生后学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不尽情意,尽在其中。一个“指”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体现了鲁直与苏轼志趣相投,情谊相通,实乃人生知己!“如有所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