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具体过程如下:
突触的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则是两膜之间的间隙,充满组织液。
传递过程
1.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轴突末梢膨大的部分)中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随后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这个过程中,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2.神经递质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的方式移动到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相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3.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离子跨膜流动,进而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产生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电信号)。这种电位变化可能是兴奋性的(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能是抑制性的(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和突触后膜上受体的性质。
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保证了兴奋在神经系统中的传导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使神经调节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2.突触延搁: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对较慢。这是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3.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突触部位很容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如缺氧、二氧化碳浓度、某些药物等都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受体结合以及分解等过程,从而影响兴奋的传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