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目
录;第一节温病学的定义及范畴;1.定义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对象
温病。
3.任务
揭示温病的本质。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4.地位;第二节温病学的源流;(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温病乃作”。
;(2)病因:
1)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3)证候:
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
《灵枢·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4)预后:
《素问·玉版论要篇》:“病温,虚甚死。”
(5)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中。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可见,当时对温病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朴素,把所有的外感热性病均称为伤寒,温病只是伤寒范围里的一种类型。;(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2)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才有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贡献最大的医家是金元???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其贡献主要表现为: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按邪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气分、血分不同而制方用药。;2.理论上的新进展
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地是开始明确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元代末年医家王安道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必须从概念、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上明确划分界限。其在《医经溯洄集》中提出:
(1)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正名。
(2)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病理。
(3)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治疗。;(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温病学发展到明清时代,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从而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温病学说得到蓬勃发展,盛行于大江南北,其主要的标志有:
温病学人才辈出
温病专著不断涌现
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著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
(1)吴又可——《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其主要贡献如下:
病因:创“杂气”(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
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
治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
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后世戴北山、杨栗山等人均承继其说,有人认为其可称为“温疫学派”。但是其治疗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并不适用于各种温热病。;(2)喻嘉言——《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
名昌,别号西昌老人,江西人,后居常熟。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
温疫的治疗应根据上、中、下三焦病位,后以逐秽解毒为主(《尚论篇》)。
秋燥的性质与病证的诊断治疗(《医门法律》《秋燥论》)。
将温病分为三例:冬伤于寒(实证)、冬不藏精(虚证)、冬伤于寒又不藏精(虚实相夹)。实用意义不大,故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作用影响不大。;(3)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世影响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其主要贡献有:
a.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b.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c.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
d.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病理、证治。;(4)薛生白——《湿热病篇》。
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一飘。晚年号扫叶老人、牧牛老朽。
其主要贡献是专门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