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探教学新径承文化精魂
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公开课上往往忽视了文言文“言”的教学,而是一味地拓展文化意蕴,这和日常教学中的重“言”轻“文”做法形成两个极端,加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程度。而要提振文言文教学,必须在课标背景下守正创新,坚持“言文并重”,追求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打通学生与古人的时空对话,还文言文教学以正确的样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人,这是语文课程承载学科育人的要义。文言文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足见对课标“文化自信”这一素养的呼应。近年来,各级教学比赛也多青睐文言文,似乎想以此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常常思考:学生为什么惧怕学文言文?课标要求的文言文教学理念为什么很难落地课堂?公开课的“重文轻言”和日常教学的“重言轻文”应怎样调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实施?本着这些思考,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对如何摆脱文言文教学困境进行探索。
一、立足学情,破“重文轻言”
在对碑林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困惑: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究竟如何把握?大多数教师不知该如何处理言文比重的问题,“重言轻文”“重文轻言”“言文割裂”现象普遍存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教学目标落在逐字逐句地翻译识记上,生怕学生不会翻译,文本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必要的广度、深度,张力不足,窄化了教学目标。相反,在公开课上,教师普遍为了短时间内的大容量,回避了文言知识教学,言语品析不足,教学环节设置繁多,教学重点落在人文主题的探究上。同时借助大量资料的引用,过度深挖主题,缺少节制性地拓展,对文本需要探究的问题,却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事,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艰深与枯燥。以上这些情况都背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态,加重了学生厌学文言文的状况。但教师之间却互相效仿,一错再错。
一位教师在《湖心亭看雪》的公开课讲授伊始,先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就由题目中的“看雪”直接进入文中雪景语句的品析,继而到“痴”字的内涵解读,全然不顾学生对字词对文意有无不解之处。这样由教师自己想当然地发挥,看似不走寻常路,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没有了知识的识记和积累,教学也就失去内在的逻辑性,整堂课虽然有品读有拓展,但对初中生来说却是华而不实的。文中“崇祯五年”中的“崇祯”之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大”“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等关键字,是文章“炼字炼句处”,很值得推敲品析,这些是打开作者内心世界“痴”情与“孤独”的钥匙。夯实文言字词的理解与积累,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奠基,这是“言文并重”“言文共生”的文言文教学之必备。
一位教师在《记承天寺夜游》的公开课讲授中,想着力创新,所以在朗读全文、概括所叙之事后便进入了赏析写景句、解析“闲人”之意的教学环节,同时拓展大量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闲”的多重意蕴,舍去了词句学习,减少了必要的言语体悟,使“闲人”之意成了教学重点。而语言在具体语境下所承载的丰富情感内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往往因为喜欢苏轼那特殊境遇下的复杂心绪就借题发挥,这样的课堂难免会远离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利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同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上两个公开课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陈陈相因,教师互相效仿,使教学发生错位,错把重“文”轻“言”当作教学创新。张必琨先生说过,文言文教学不要追求系统性,而是要以熟悉文言文语言特点、适当积累为基本指向,以诵读为主要方法,以形成语感、把握实词为重点。教学中要在讲解清楚文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领会文言之美,了解古人的胸襟和智慧。对初中学生来说,积累字词、构建语感、感悟文本是学习之本,夯实文言学习基础,教师却在其他较难建构的文化现象方面用去了更多的时间。这种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局面,需要我们用心去改变。
二、明教学之本,“立”言文并重
那么,文言文教学应该“立”什么?怎样“立”?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语文课标是语文教学的依据,是纲领性文件,把语文课标的要求细化到语文课堂,追求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打通学生与古人的时空对话,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关注文本特质,选择适切内容
“立”首先在于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要引导学生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体悟学习。因此,教师要打破文言文教学固有的思维,着重于学生长远的阅读素养发展,“言文并重”,将学生的自主学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