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培训
汇报人:
2025-06-15
目录
01
02
03
04
急救技术概述
止血方法与操作
伤口包扎技术
骨折固定方法
05
06
伤员搬运规范
综合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急救技术概述
四大急救技术定义
止血技术
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控制创伤出血,包括直接压迫、止血带使用、血管钳夹闭等方法,旨在快速阻断血液流失,防止失血性休克。动脉出血需优先处理,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
包扎技术
利用无菌敷料、绷带或三角巾等材料覆盖伤口,起到保护创面、吸收渗液、固定敷料的作用。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需采用8字包扎法,开放性气胸需封闭包扎。
固定技术
针对骨折或关节脱位的制动措施,使用夹板、支具或就地取材(如木板、硬纸板)固定伤肢,要求超过上下两个关节。脊柱骨折需采用滚木法保持轴向稳定。
搬运技术
包括徒手搬运(扶持法、背负法)和担架转运(铲式担架、脊柱板),原则是保持伤员体位稳定,尤其对疑似脊柱损伤者需3-4人同步轴向移动。
降低死亡率
防止二次损伤
及时止血可减少50%以上创伤性死亡,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实施急救存活率提高40%。
正确固定可避免骨折端移位损伤血管神经,脊柱保护性搬运能预防截瘫等严重后果。
急救技术的重要性
为专业救治赢得时间
院前急救平均每延迟1分钟,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上升3%,规范操作可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减轻后遗症
有效包扎能降低感染风险,科学固定可减少畸形愈合概率,影响远期功能恢复。
适用场景与基本原则
创伤现场
交通事故、坠落伤等需遵循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搬运流程,评估环境安全后实施DRABC(危险-反应-气道-呼吸-循环)程序。
自然灾害
地震废墟救援中优先采用爬行法搬运,火灾现场需用湿敷料保护气道,遵循先救后治原则。
医疗禁忌
止血带使用不超过90分钟且需定时放松,开放性骨折不可复位,内脏脱出禁止还纳,遵循不加重损伤原则。
团队协作
多人搬运需指定指挥者,脊柱固定要求头-肩-臀-腿同步发力,遵循统一指令,同步动作的操作规范。
02
止血方法与操作
颞动脉压迫
适用于头部颞部出血,在外耳门前方可触及动脉搏动,用拇指垂直压向颞骨,力度以阻断血流为宜。注意避免过度按压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或颅骨压迫。
指压止血法(颞动脉/肱动脉/股动脉)
肱动脉压迫
用于前臂大出血,在臂中部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将动脉压向肱骨。操作时需使患者手臂外展,拇指沿血管走行方向深压,同时观察远端脉搏消失以确认有效性。
股动脉压迫
针对大腿严重出血,定位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双手拇指重叠垂直压向耻骨上支。因股动脉压力高,需用全身力量持续按压,并严格限制单次压迫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加压包扎止血法
先用无菌敷料完全覆盖伤口,叠加3-5层纱布增强压力,外层用弹性绷带螺旋式缠绕,保持50-70mmHg压力。敷料边缘需超出伤口3cm以上防止污染。
多层敷料覆盖
压力平衡控制
感染预防
包扎后应检查远端循环(甲床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若出现青紫、麻木需松解调整。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采用8字包扎法维持稳定压力。
深部穿透伤需在敷料与伤口间放置防水隔离层,避免绷带纤维嵌入创面。每2小时检查敷料渗透情况,血液浸透时直接追加新敷料而非更换。
止血带使用规范
布料止血带需5cm以上宽度,垫衬物避免皮肤直接受压。记录精确使用时间(字迹写在患者额头),每30-60分钟缓慢放松1-2分钟,总时长不超过3小时。
操作细节
使用后立即标记T符号于患者显著位置,转运时持续抬高患肢。解除前需建立静脉通路,备血以防再灌注休克。橡胶管止血带必须淘汰,改用绞棒式专业器械。
并发症预防
03
伤口包扎技术
敷料选择与伤口处理
无菌原则
敷料固定技巧
伤口预处理
优先选用无菌纱布或医用敷料覆盖伤口,避免使用卫生纸、棉花等易残留纤维的材料,防止异物进入伤口引发感染。若现场无专业敷料,可用清洁的衣物临时替代,但需高温熨烫或酒精消毒处理。
出血伤口需先压迫止血,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紧急时可用瓶装水)冲洗表面污物;对于擦伤或挫伤,需清除嵌入的沙砾等异物,避免用力擦拭导致二次损伤。
敷料应完全覆盖伤口并超出边缘2-3cm,使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时避免直接粘贴于伤口,可先覆盖一层油纱或凡士林纱布减少粘连疼痛。
环形包扎与螺旋包扎
环形包扎适用场景
适用于肢体粗细均匀部位(如手腕、脚踝)的浅表伤口或止血后固定敷料。操作时绷带需平行缠绕数圈,每圈重叠1/2至2/3宽度,末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注意松紧度以能伸入一指为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螺旋包扎进阶应用
加压包扎变式
针对前臂、小腿等圆柱形部位,采用斜向上30°缠绕法,每圈覆盖上一圈的2/3,并在关节处转为“8”字形加固。若遇敷料滑动,可穿插反向螺旋(先向下再向上)以增强稳定性。
对渗血较多伤口,可在敷料上放置纱布卷或弹性绷带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