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公开课导学案.docVIP

《发现》公开课导学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觉》公开课导学案

发觉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忱,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驾驭本诗所表现的炙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悲观和生气。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起先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主动参与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探讨》,起先系统地探讨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闻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高校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其次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高校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今致力于探讨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高校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高校国文系教授。

抗日斗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主动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探讨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成功后出任民盟中心执委,常常参与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生气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闻名的《最终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索:

l.人带着满腔的热忱急迫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哀思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妙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缺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苦痛,他在美国所想象的漂亮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详细的细微环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方来抒发自己深厚的爱,以及沉痛悲观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无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悲观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哀思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盼的祖国究竟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觉”,诗人究竟发觉了什么?

明确:发觉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干脆抒情,以剧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五、课外拓展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醒呀》

醒呀,请扯破了梦魔的网吧。/神州给虎豹豺狼糟踏了。/醒了吧!醒了吧!威猛的神狮!/听我在五色旗下哀号……

《七子之歌》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旧保管着我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孩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文档评论(0)

139****1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