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五升六】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预习学案(含答案).docxVIP

【暑假作业·五升六】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预习学案(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暑假作业·五升六】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预习学案

新知核心内容

新知核心内容

(1)采集微生物途径:一是从池塘或鱼缸里的水中采集,二是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的生物。

(2)会制作微生物装片。

(3)显微镜下观察微小生物:水藻、变形虫、钟形虫、草履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

(4)微生物身体微小,结构简单,都是由细胞组成。

(5)除了蘑菇、木耳,大多数微生物,肉眼看不见。

(6)微生物是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①除病毒外,一般都由细胞组成;

②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③需要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④需要呼吸;

⑤排泄废物;

⑥对外界的刺激有应激表现;

⑦有生殖现象等。

新知思维导图

新知思维导图

新知巩固练习

新知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平菇、香菇、虫草菌等是能够食用或药用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

2.鱼缸里的水变绿了,这是大量繁殖的结果。

3.微生物包括、、古菌、真菌和显微藻类等。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等。

4.微生物也由构成,具有的特征,例如:,,

,有__________、、、等行为。

5.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只有通过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是生活中的微生物。

6.认识几种微小生物。

都由组成,构造简单,身体微小

7.我们一般可以用培养草履虫。

二、判断题

8.微生物会呼吸、排泄、繁殖、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等,但不会运动。()

9.所有微生物都非常细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10.鱼缸、池塘、溪沟里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11.在污浊的水中有微生物,在澄清透明的水中不存在微生物。()

12.所有的微生物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

1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三、单选题

14.下列图片中,属于“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的是()

A. B. C.

15.以下属于微生物的是()

A.蚜虫 B.病毒 C.神经细胞

16.1674年,列文虎克改良出放大200倍左右的显微镜,并首次发现了微生物,为当时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人类带来了曙光。下列不能作为“微生物是生物”的证据的是()。

A.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微生物会四处逃窜

B.微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C.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17.关于微生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的存在

B.水是生命之源,水中也有微生物

C.动植物的体表有微生物,体内没有微生物

18.小科要吸取草履虫培养液制作临时装片,最合适的吸取位置是()。

A.水底沉淀物处 B.搅拌后中间水位处 C.靠近水面处

19.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

A. B. C.

20.下列生物中,()是变形虫。

A. B. C.

21.笑笑用干稻草放入水中制成培养液(如图),甲杯中的液体最好选用()。

A.矿泉水 B.自来水 C.池塘水

四、综合题

22.阅读以下短文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热带地区,造成了无数的死亡。当时传统的抗疟药物逐渐失效,因为疟原虫(引发疟疾的病原体)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中国政府发起了“523项目”,任命屠呦呦为研究负责人。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虽然屠呦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但她的发现对微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疟原虫是一种微观寄生虫,虽不是微生物却与微生物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从自然界中寻找能抑制病原体的新物质。科学家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抗生素的研究,与青蒿素的研发思路一脉相承。

青蒿素的成功研发启示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寻找药物(包括微生物代谢物)可能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关键途径。屠呦呦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1)在进行微观研究时,我们可以使用的放大观察的工具是,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观察微生物的人。

(2)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