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VIP

2024—2025学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通辽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表为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产生之初()

文明名称

主要成果

古西亚文明

楔形文字;法典;史诗

古埃及文明

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古希腊文明

城邦:民主政治;史学、哲学

A.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体现明显的多元特征D.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2.西欧中世纪中后期,新颖独特的“城镇”文学开始成型,商人和工匠开始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方言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活力、纯朴幽默且篇幅短小,主要内容是对陈规旧习的嘲讽。“城镇”文学的出现()

A.为近代自然科学所推动B.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3.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商品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的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平均上涨2倍-2.5倍。这一状况对西欧的影响是()

A.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导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D.引发了价格革命出现

4.15、16世纪发生的那些事变: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商业发展、民族国家等,都不是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只是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点上先走出一步,结果就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对英国克服专制工权和专制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最后用暴力革命解决了个人专制的问题

②最后用非暴力手段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③光荣革命前实现了向立宪君主制转变

④英国克服专制权力推动了自身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5.下表是西方部分国家能源向煤炭转型的基本情况。依据此表可以推知()

国家

明显转型开启时间

煤炭消费占比

煤炭取代柴薪时间

煤炭消费占比

英国

1550年

5%

1750年

60%

法国

1816-1819年

5%

1854年

36%

德国

1815年

11%

1853年

34%

意大利

1861年

8%

1904年

29%

美国

1840年

5%

1885年

50%

日本

1880年

14%

1901年

57%

A.各国能源转型源于工业革命B.能源转型导致环境污染

C.交通变革开启各国能源转型D.能源转型助推大国崛起

6.列宁在评价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指出:“这些国家在摆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后,又陷入了英美列强的经济控制,封建大地产制依然存在,国家政权掌握在大地主与买办资产阶级手中。”该论述揭示了拉美独立运动()

A.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的政治框架B.因缺乏国际支持而最终失败

C.还需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D.彻底铲除了殖民主义的根基

7.下图所示是1891-1951年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变化情况。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关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府职能B.市场机制C.世界大战D.经济状况

8.有学者说:“当时摆在德国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奉行布尔什维克主义,反对西方;要么寻求与从前西方的敌对国合作,使德国融入新欧洲之中。1919年1月19日德国总统选举否定了前一种选择。然而,要实现后一种选择,首先必须取得战胜国的信任和理解。”这表明当时德国的外交政策着眼于()

A.积极反思战争罪行B.摆脱外交孤立和压制

C.致力于同法国和解D.释放虚假和平的烟幕

9.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起义: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7月,上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B.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

C.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D.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10.1930年,德国时事评论家利奥波德·施瓦茨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像有一股毒气向你扑来似的情绪,忧虑、不安、疲惫、反感、愤慨和歇斯底里构成的6000万倍的混合物,这种无法言状的也难于描述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个祸根。”这一状况反映了当时德国()

A.经济危机加重民众对凡尔赛体系不满

B.人民对政府失望导致法西斯主义产生

C.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加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