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孤岛、现代性起点与生态主义治疗.docx

乌托邦孤岛、现代性起点与生态主义治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托邦孤岛、现代性起点与生态主义治疗

古今中外,从神话,到小说,再到科幻电影,“荒岛”这个独特地点以主题或意象的形式屡屡出现,它常被视作再现人类生存的异境空间:“这种空间的一大标志就是它的孤立。它远离人类社会,并且似乎在它以外也就不存在其他空间。宇宙突然缩小,缩小到只剩下这种封闭状态的空间”。所以,岛屿往往用来隐喻其他世界或者来世[2],承载人类对于自身生存境遇的种种反思,它是“方舟情结的外化物”[3],也是人性与自然的试验场。这座微缩化、原始化的“大陆”受自然庇佑,被海洋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创作者运用想象在上面建立理想世界,也在对人类文明的不断思辨后,将这个理想世界摧毁、改造。

美国学者葛里格·德宁(GregDening)认为,“岛屿与其说是物理的,更不如说是文化的:它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一个精神的建构,只能通过一片海滩,一种划分了此与彼、我们与他们、好与坏、熟悉与陌生的世界的文化界限才能接近。”4本文梳理了海洋神话、小说、科幻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荒岛叙事,探讨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下荒岛各异的象征意涵和相似的叙事内核。

一、海岛想象:从极乐世界到乌托邦孤岛

海岛文学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神话中,海岛是作为与世隔绝的意象而出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人们把极乐世界想象成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屿或群岛,名曰“白岛”或者“赐福岛”,并且认为“赐福岛”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地方。[5其实,很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有类似的岛屿,如中世纪亚瑟王的故事中,亚瑟王在苹果岛阿瓦隆获得永生,12世纪的《维塔·梅林》一书中详细描述过阿瓦隆,其细节便来源于古罗马的幸运岛、古希腊的极乐世界、赫斯帕里得斯①的金苹果园、赐福岛。[6]

在西方各民族神话传说中,岛屿叙事往往与“航海冒险”母题相关。《遇难水手的故事》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航行途中遇上风浪,船只沉没,孤身一人漂流到一个神秘荒岛的奇遇。“通过神秘而富有刺激性的情节,颂扬去海外冒险发财的精神,反映了中王国时期随着人们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埃及人日益频繁的海上活动和向往致富的欲望。作品以大海神秘的孤岛为背景,想象瑰奇,被誉为世界航海冒险故事的先驱”7]。而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航海故事,也是“遵循着出海-遇难-获救-发财-还乡”的程式,在空间上从“巴格达-异地(荒岛)-巴格达”进行转移,重要的是,辛巴达每次在流落荒岛获救后,总能发一笔财,最终安全返乡。[8]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仙岛”的意象也由来已久。《山海经》是中国“海洋文学之祖”,营构了众多海神形象,这些海神都生活在海岛上,形成“海洋神仙岛”的最初雏形。到了战国时期,“海上理想国度”的空间模式已广为流传一—现实地理之外的宇宙山与仙岛,成为带有古神话色彩的海上洲岛乐园幻想。9《列子》中创造了一众海洋神仙岛意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神仙岛上有不死之药,海洋神仙能够御风而行,特别是海洋神仙岛上遍布金银财宝的想象,成为后世许多神仙岛叙事中的重要财富主题。[10]

作为与俗界的隔绝意象,“海水”成为圣俗空间转化的“阈限”象征①—对凡人来说,这些海中仙岛“终莫能至”,“作为一种相对于人境的异质化空间而存在,这样异于凡俗时空的异次元世界,是常人无法造访,而只有神人、仙人才能升登的乐园”[]。西晋张华的《博物志》继承《史记·封禅书》中的说法,指出:“沧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金银为宫阙,仙人所集。”②三大神山都以海水绕陆地的空间形式存在,用特殊地貌强调其远隔不可逾越的神圣性,最终都被统合入道教的仙境舆图中,继续承载着凡俗世人对不死境域的图绘想象。[12]到了明代,《西游记》中对观音道场普陀山的描述极尽美词,而冯梦龙对于海上仙岛的诗化处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人的同类型写作,例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仙人岛》等作品。[13]

凡夫俗子如果机缘巧合误入海岛,往往会遇到仙人,经历奇遇,收获财富和宝物。虽然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大海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但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所构筑的与外界隔绝的封闭世界让人们对大海始终充满幻想”,所以古典叙事中的海洋依然“具有浓厚的仙化和魔化色彩,主人公海上漂流入岛后遇到的皆是精怪野人之类的岛民”。[14]如宋代《太平广记》卷二十五《元柳二公》讲述遇风暴刮到孤岛的两位主人公,遇到怪兽与仙人,发现岛上乃是一个道教圣地的故事。[15]这类故事中有一种亚类型,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是“以贾客漂入鬼国为常谈”[16],即“海商出海遇风暴-流落至光怪陆离鬼国-与鬼国女子婚配-逃难”,被命名为“海岛妇人”17系列故事。[18]如宋代《夷坚甲志》卷七《岛上妇人》和《夷坚支甲》卷十《海王三》等篇。明清涉海小说中,多有海岛“食人族”描写。冯梦龙的《情史》中,《焦土妇人》《海王三》《鬼国母》《猩猩》等作品,也有遭遇海难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