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题(附答案).docxVIP

2025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题(附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题(附答案)

一、试讲题目

《赤壁赋》(苏轼)

二、试讲要求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

2.设计15分钟试讲,包含朗读指导、文本精读、合作探究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理解“主客问答”的行文特色及苏轼面对逆境时的生命哲思;

4.板书设计体现课文核心内容,逻辑清晰;

5.教学语言生动,与学生有有效互动。

试讲稿

(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至今让我们热血沸腾。今天,我们要走进他的另一篇赤壁之作——《赤壁赋》。不过,这里的赤壁并非三国古战场,而是黄州的赤鼻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在此写下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之作。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尤其关注“冯虚御风”“桂棹兮兰桨”等句的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嫠妇”“愀然”等字音)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现在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秋江月夜?(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

生1:我好像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静江面,月亮从东山升起,像慢慢移动的玉盘,月光洒在江上,一片银白,“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象特别美。

师:你的描述让老师也沉醉了。这段文字用“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勾勒出空明澄净的意境,苏轼为何开篇要着力渲染这样的画面?

生2:可能是为后文的情感变化做铺垫?因为前面越美,后面的悲伤才更突出?

师:你抓住了行文的脉络!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客为何而悲?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这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客之悲”的三层原因。(分发小组任务卡,标注重点实词“扣舷”“倚歌”“愀然”“骤得”)

(学生讨论5分钟,教师参与小组指导,提示关注“寄蜉蝣于天地”“挟飞仙以遨游”等对比句)

生3:我们组认为,第一层是“哀吾生之须臾”,悲人生短暂;第二层是“羡长江之无穷”,悲自然永恒;第三层是“知不可乎骤得”,悲理想无法实现。

师:分析得很准确!这里用了“蜉蝣”“沧海一粟”的比喻,将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形成强烈对比,确实令人怅惘。但大家注意到了吗?全文的情感并非停留在“悲”,而是“悲—乐—悲—喜”的起伏,关键在第三段的“主客问答”。请同学们齐读“苏子曰”部分,思考:苏轼是如何化解“客之悲”的?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主客问答:变与不变”)

生4:苏轼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告诉客不必为短暂悲伤,因为“无尽”的一面才是永恒的。

师:很好!这里的“变”与“不变”是哲学层面的辩证思考。苏轼进一步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又揭示了什么?

生5:他在说自然的美好是无偿的、共享的,不必执着于“拥有”,只要用心感受,就能获得精神的满足。

师:对!这正是苏轼的智慧——从“物我对立”转向“物我合一”。被贬黄州的他,没有沉湎于个人得失,而是通过与自然对话,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这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正是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承。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色代入”活动:假设你是被贬黄州的苏轼,面对“客”的悲叹,你会如何用今天学的道理安慰自己?请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内心独白,稍后分享。

(学生写作8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生6:(朗读)“月出于东山,风拂过衣襟,我曾因乌台诗案心力交瘁,见长江东去,叹人生如朝露。可今日方懂,变的是官职、是岁月,不变的是这江月清风,是心中的澄明。我虽渺小,却与天地同呼吸;我虽困窘,却能以文为舟,渡向精神的远方。”

师:这段独白既有对原文的理解,又融入了自己的感悟,非常精彩!同学们,苏轼的《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部人生哲学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当生活给我们风雨时,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以豁达的心态拥抱自然,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找到生命的安顿之所。

(布置作业)

1.背诵“主客问答”部分,体会其中的哲思;

2.查阅资料,对比《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情感的异同,写一篇300字短评。

板书设计

```

赤壁赋·苏轼

秋江月景——乐(起)

客之悲: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理想难遂——悲(承)

主之答:变与不变、物我合一——悟(转)

超然物外——喜(合)

```

答辩题目及答案

文档评论(0)

183****57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