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此诗收录于《夏内史集》,创作于顺治四年(1647年)秋,是诗人被捕后解送南京前告别家乡松江时所作,堪称明末抗清英雄的血色绝笔)

二、白话译文

情境化译述

三年来我像浮萍般在异乡漂泊抗清,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再次戴上南冠。望着破碎的山河,忍不住泪流满面,这狭小的囚笼哪里容得下天地的宽广?

明知黄泉之路已近在眼前,此刻要与故乡诀别却如此艰难。当我坚毅的魂魄归来之时,定会化作空中的灵旗,继续见证抗清的义举。

逐句直译

三年来在异乡漂泊征战

如今又成了阶下囚

面对破碎山河不禁泪流满面

谁说天地宽广能容壮志?

早已知道死亡之日不远

要告别故乡却难分难舍

当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

会化作灵旗在空中注视

三、重点字词注释

云间:古地名,指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夏完淳的家乡。西晋文学家陆云曾自称云间陆士龙,此后松江便有云间之称,诗题别云间即告别家乡之意。

羁旅:漂泊他乡。此处特指夏完淳从1644年清兵入关后,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外抗清的三年历程,包含苏州之战、太湖从军等艰苦经历。

南冠:本指春秋时楚人的帽子,《左传?成公九年》记载南冠而絷者,谁也?后用作囚徒的代称。夏完淳用此典故表明自己的囚徒身份,既显文化底蕴又含不屈之志。

泉路:指黄泉路,古人对死亡的委婉说法。夏完淳作此诗时已知必死无疑,坦然直面死亡的态度体现了少年英雄的气节。

毅魄:坚毅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夏完淳化用此典表明自己死而不已的抗清意志。

灵旗:古代出征前祭祷的战旗,象征精神感召与正义之战。《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灵旗用于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诗人用此意象预示抗清事业终将延续。

四、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年—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明末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著名少年抗清将领、诗人。

这位被时人称为神童的天才,四岁能文,五岁讲《论语》,九岁即出版诗集《代乳集》,陈继儒曾赞叹其包身胆,过眼眉,谭精义,五岁儿。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夏允彝是明末几社领袖,老师陈子龙是著名文学家,在双重熏陶下,早早形成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四岁的夏完淳目睹清兵入关,随父亲投身抗清运动。他变卖家产充作军饷,先后参加苏州之战、太湖义军,在吴易军中担任参谋。父亲夏允彝兵败殉国后,他强忍悲痛继续战斗,写下三年羁旅客记录这段漂泊历程。

顺治四年(1647年),因松江兵变泄密被捕,在狱中写下《南冠草》诗集及《狱中上母书》等绝笔。审讯时,他痛斥降臣洪承畴的无耻行径,展现出宁为玉碎的气节。同年九月十九日,年仅十七岁的夏完淳与三十三位义士一同就义,临刑前直立不跪,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少年英雄的千古传奇。

夏完淳的作品以抗清为主题,风格悲壮激昂,现存诗337首、词41首,其《别云间》《细林野哭》等诗作被后人誉为血写的诗章,展现了明末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

五、写作背景

《别云间》创作于顺治四年(1647年)秋季,是夏完淳生命最后阶段的绝笔之作。这一年对二十岁不到的诗人而言,是充满血泪的历程:

春季,夏完淳参与老师陈子龙策划的松江兵变,计划联络鲁王朱以海的援军光复松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崇明海域突发飓风,援军全军覆没,兵变计划泄露。五月,陈子龙被捕后投水殉国,夏完淳写下《细林野哭》悼念恩师;不久后,他因谢尧文通海案牵连被捕,从松江解送南京。

临行前,夏完淳得以最后告别故乡。此时的他已历经三年抗清苦战:目睹父亲怀石沉嵩塘殉国的惨烈,亲历吴易义军兵败的悲壮,如今自己也成了清廷的阶下囚。面对熟悉的家乡景物,想到未竟的复国大业,念及家中亲人,万般情感交织,化作这首血泪凝成的《别云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夏完淳虽年仅十七岁,却已抱定必死之心。诗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更有对民族大义的坚守,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悲壮,让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少年绝命诗。它不是绝望的哀鸣,而是充满力量的精神宣言,展现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风骨。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对比赏析

夏完淳的《别云间》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同为爱国绝命诗的典范,二者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对比维度

《别云间》(夏完淳)

《过零丁洋》(文天祥)

创作背景

少年英雄兵败被捕后告别故乡

南宋大臣兵败被俘后拒降元军

核心意象

南冠、山河、灵旗

磁针、零丁洋、汗青

情感基调

家国悲愤与故乡眷恋交织

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名句特色

以欲别故乡难写人性柔情

以人生自古谁无死明壮志

用典风格

化用《左传》《九歌》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