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孢子菌病的护理措施.docx

鼻孢子菌病的护理措施.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鼻孢子菌病的护理措施

一、前言

鼻孢子菌病是一种由西伯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seeberi)感染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好发于鼻腔、鼻窦及邻近黏膜组织,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息肉样增生及反复出血为特征。尽管其发病率较低,但因病变部位特殊、易复发且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规范的护理干预对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鼻孢子菌病的护理措施”展开,通过系统梳理疾病特征、评估要点及针对性护理策略,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二、疾病概述

鼻孢子菌病的病原体为西伯鼻孢子菌,既往被归类为真菌,现研究认为其更接近水生藻类(丝足虫类),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或土壤感染,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男性、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患病。病变多始于鼻腔前部黏膜,逐渐向鼻窦、鼻咽部甚至眼部蔓延,典型表现为鼻腔内粉红色或白色息肉样新生物,表面可见白色斑点(孢子囊),常伴鼻塞、黏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嗅觉减退,严重者可出现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该病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特征性孢子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约20%-30%),需结合抗真菌药物及长期护理干预以降低复发风险。

三、护理评估

在制定护理方案前,需通过全面评估明确患者的个体需求。首先是健康史评估,重点询问患者是否有疫区居住史、污水接触史(如游泳、劳作)、既往鼻腔手术史或免疫抑制状态(如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其次是身体状况评估,观察鼻腔分泌物性质(黏液性、血性或脓性)、鼻塞程度(是否影响睡眠及日常活动)、鼻息肉大小及表面特征(有无渗血、溃疡),同时关注是否合并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辅助检查结果需结合鼻内镜、CT(评估鼻窦受累范围)及病理报告(确认孢子囊存在);最后是心理社会评估,了解患者因长期鼻塞、反复出血或外观改变(如鼻部肿胀)产生的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以及家庭支持、经济状况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四、护理诊断

基于评估结果,鼻孢子菌病患者常见的护理诊断包括:①舒适度受损:与鼻腔阻塞、分泌物刺激及鼻息肉压迫有关;②感染风险:与局部黏膜损伤、术后创面暴露及免疫力低下相关;③知识缺乏:缺乏疾病认知、术后护理及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④焦虑:与症状反复、担心预后及外观改变有关;⑤潜在并发症:术后出血、孢子播散或继发细菌感染。

五、护理目标

针对上述诊断,护理目标需具体、可量化且符合个体需求:①患者鼻塞、流涕症状72小时内缓解50%以上,夜间睡眠质量改善;②住院期间未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体温≤37.5℃,白细胞计数正常);③患者及家属能复述疾病诱因、术后护理要点及预防复发措施(如避免污水接触);④焦虑评分(SAS量表)较入院时降低20%;⑤术后72小时内无活动性出血(鼻内镜下创面无渗血,血红蛋白无进行性下降)。

六、核心护理措施

6.1症状缓解与局部护理

针对“舒适度受损”,需重点关注鼻腔清洁与黏膜保护。每日2-3次使用生理盐水(37℃左右)行鼻腔冲洗,操作时指导患者取坐位、头稍前倾,避免冲洗液误入咽鼓管;冲洗后用无菌棉签轻拭鼻腔,观察分泌物颜色及量(若出现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增多,需及时报告医生)。对鼻息肉引起的严重鼻塞,可遵医嘱短期(≤7天)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但需告知患者避免长期使用以防药物性鼻炎。

6.2感染预防与创面管理

术后患者需重点预防感染及孢子播散。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温湿度控制在22-24℃、50%-60%),限制探视减少交叉感染;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擤鼻、挖鼻或剧烈咳嗽,以防创面出血或孢子囊破裂(孢子释放可能导致播散)。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及抗生素(如头孢类),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6.3心理支持与认知干预

针对焦虑及知识缺乏,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图文手册、视频演示等方式讲解疾病病因(如污水接触史)、治疗过程(手术+药物)及预后(规范护理可降低复发率),纠正“无法治愈”的错误认知。对因鼻部外观改变自卑的患者,可联合家属给予情感支持,鼓励其表达感受,必要时请心理科会诊。

6.4并发症监测与应急处理

密切观察术后患者有无鼻出血(如渗血增多、咽后壁有血液流入感)、发热(>38℃)或面部肿胀加重,若出现上述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对少量渗血者,可局部压迫(用无菌棉球填塞前鼻孔);若出血量大,需配合医生行鼻腔填塞或电凝止血。

七、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效果需结合目标进行动态评估。症状缓解方面,通过患者主诉(鼻塞程度VAS评分)及鼻内镜复查(息肉缩小、分泌物减少)判断;感染控制以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依据;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或复述考核(如“术后为何不能用力擤鼻?”);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办公文档、医学文档,医学课件等文档写作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