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5年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以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多为对称性小关节)、皮疹及肌肉疼痛为特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科学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工作,降低传播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基孔肯雅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目前分为东非、中西非和亚洲3个基因型。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对常用消毒剂(如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敏感。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其中埃及伊蚊偏好室内或室外容器积水,活动高峰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白纹伊蚊多栖息于室外小型积水容器,活动范围广,昼夜均有叮咬行为。
全球范围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及美洲地区,近年随着国际旅行和贸易增加,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显著上升。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因气候适宜媒介伊蚊孳生,为高风险区域。流行季节与媒介伊蚊活动高峰一致,通常为4-10月,气温高于25℃时传播风险显著增加。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基因型间可能存在交叉免疫不完全现象。
二、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体系构建
建立“病例-媒介-环境”三位一体监测网络,覆盖医疗机构、社区、重点场所(如口岸、学校、工地)及自然疫源地。
1.病例监测:各级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对发热伴关节痛、皮疹患者进行登记报告,通过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大疫情网)实时上报疑似病例。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急性期(发病后0-7天)血清和/或全血样本,送省级或国家级疾控中心进行实验室确认(RT-PCR检测病毒核酸或抗原,或IgM抗体检测)。对确诊病例需追踪密切接触者(与病例同室居住、蚊虫密集环境共同暴露者),开展14天医学观察。
2.媒介监测:
-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每百户内阳性容器数)、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和双层叠帐法评估伊蚊孳生及成蚊密度。流行季节(4-10月)每周监测1次,非流行季节每月监测1次;发生输入性病例或本地疫情时,加密至每日监测。
-带毒监测:采集成蚊样本(每批次≥50只,按栖息环境分区域),通过RT-PCR检测病毒核酸,评估媒介传播风险。
3.环境监测:重点关注居民区、公园、建筑工地、废旧轮胎堆放点等伊蚊孳生高风险区域,记录积水容器类型(如花盆托盘、废旧瓶罐、消防水桶)、数量及分布,分析孳生热点。
(二)预警阈值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预警:
-1周内同一县(区)报告2例及以上输入性病例;
-布雷图指数≥5或诱蚊诱卵器指数≥10;
-媒介伊蚊带毒率≥1%。
预警信息通过疾控系统内部平台、政务短信及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向相关部门及公众发布,提示加强防蚊灭蚊和症状监测。
三、媒介伊蚊控制
(一)环境治理(核心措施)
1.源头控制:以“翻盆倒罐、清除积水”为重点,组织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如饮料瓶、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每日清理;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景观水池、消防水池),投放缓释灭蚊幼剂(如双硫磷颗粒剂,剂量1g/m3)或养殖食蚊鱼类(如柳条鱼、孔雀鱼,密度5-10尾/m2)。
2.设施改造:对下水道、排水沟等大型积水区域,定期疏通并加盖防蚊网(孔径<1.5mm);废旧轮胎集中堆放时,钻孔排水或覆盖塑料膜防止积水。
(二)化学防制
1.成蚊杀灭:发生本地疫情时,采用超低容量喷雾(ULV)进行空间喷洒,优先选择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等高效低毒药剂,作业时间为伊蚊活动高峰前(日出前1小时或日落后1小时),覆盖病例居住场所周边200米范围,连续喷洒3天,后续根据媒介密度调整频次。
2.幼虫杀灭:对无法清除的积水,使用苏云金杆菌H-14(BtH-14)悬浮剂(剂量500IU/mL)或昆虫生长调节剂(如吡丙醚,剂量0.5-1mg/L),持效期可达2-4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每季度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菊酯类与有机磷类交替),延缓抗药性产生。
(三)生物防制与新技术应用
推广使用白纹伊蚊雄蚊释放技术(SIT),在高风险区域释放经辐射绝育的雄蚊,降低野生种群数量;探索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感染伊蚊释放,通过阻断病毒传播能力控制疫情。
四、病例管理与医疗救治
(一)早期识别与报告
医疗机构接诊发热(体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