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丝虫性象皮肿的护理措施.docx

班氏丝虫性象皮肿的护理措施.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班氏丝虫性象皮肿的护理措施

一、前言

班氏丝虫病是由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疾病晚期,因淋巴系统长期阻塞、淋巴管炎反复发作及组织纤维化,可导致肢体或生殖器异常肿胀、皮肤增厚如象皮,即“班氏丝虫性象皮肿”。此类患者不仅面临生理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受限、反复感染),还常因外观改变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班氏丝虫性象皮肿的护理措施”展开,结合疾病特点与临床需求,系统阐述其护理全流程与核心要点。

二、疾病概述

班氏丝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深部淋巴系统(如腹腔、盆腔及下肢淋巴管),雌虫产出的微丝蚴可随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夜间聚集于外周血,被蚊虫叮咬时进入蚊体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再次叮咬人体后引发感染。感染初期多表现为淋巴管炎(局部红线、疼痛)、淋巴结炎及发热;若未规范治疗,反复炎症可导致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淋巴液回流受阻,组织间隙淋巴液淤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最终形成皮肤增厚、粗糙、皲裂的象皮肿,好发于下肢(占90%以上),亦可累及阴囊、乳房等部位。

三、护理评估

在制定护理计划前,需通过全面评估明确患者个体需求。首先是健康史采集:重点询问是否有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蚊虫叮咬史、既往淋巴管炎发作频率及治疗情况(如是否规范使用乙胺嗪等抗丝虫药物);其次是身体状况评估:观察象皮肿部位(单侧/双侧、范围)、皮肤状态(厚度、颜色、有无溃疡/渗出/苔藓样变)、肢体周径(对比健侧)、活动功能(能否自主行走、关节活动度)及伴随症状(如疼痛程度、是否伴发热);最后是心理社会评估:关注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是否了解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心理状态(是否因外观改变出现自卑、焦虑或抑郁)、家庭支持(家属是否参与护理)及社会功能(是否影响工作或社交)。

四、护理诊断

基于评估结果,班氏丝虫性象皮肿患者常见护理诊断包括:①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淋巴液淤积导致皮肤增厚、皲裂及反复感染有关;②体液过多(组织间隙):与淋巴回流障碍致淋巴液淤积有关;③急性/慢性疼痛:与淋巴管炎发作或皮肤溃疡刺激神经末梢有关;④自我形象紊乱:与肢体或生殖器异常肿胀、外观改变有关;⑤知识缺乏(特定疾病):缺乏丝虫病传播预防、象皮肿自我护理及并发症识别的相关知识。

五、护理目标

针对上述诊断,护理目标需具体、可量化且符合患者个体情况:①1周内皮肤溃疡/渗出面积缩小50%,2周内无新的皮肤破损;②2周内患侧肢体周径较基线减少2-3cm,肿胀程度减轻(指压凹陷恢复时间缩短);③3天内疼痛评分(NRS)由≥5分降至≤3分,1周内无因淋巴管炎发作导致的突发性疼痛;④2周内患者能主动描述象皮肿外观对生活的影响,并尝试参与社交活动;⑤出院前掌握“每日皮肤清洁方法、压力绷带使用技巧、蚊虫防护措施”等核心知识,复述准确率≥90%。

六、核心护理措施

6.1局部皮肤与肿胀管理

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基础。每日用37-40℃温水轻柔清洗象皮肿部位(避免用力搓擦),重点清洁皮肤褶皱处(如趾缝、腘窝),清洗后用无菌纱布轻拍吸干水分,避免摩擦;若存在溃疡或渗出,需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覆盖凡士林油纱,再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2次,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针对淋巴液淤积,压力治疗是关键。可采用弹性绷带从肢体远端(足背)向近端(大腿)螺旋式加压包扎(压力梯度为远端30-40mmHg,近端15-20mmHg),确保松紧适宜(能插入1指为度),每日晨起前包扎、夜间睡前松解;或使用医用级压力袜(20-30mmHg),选择无接缝、透气材质以减少皮肤摩擦。同时,指导患者每日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3-4次,每次30分钟,促进淋巴液回流。

6.2症状与并发症干预

对于疼痛管理,需区分疼痛原因:若为急性淋巴管炎发作(伴红肿热痛、发热),需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短期使用),同时冷敷(15-20分钟/次)缓解局部炎症;若为慢性胀痛,可通过按摩(从远端向近端轻推)或低频电疗改善淋巴循环。

预防继发感染是重点。象皮肿皮肤因增厚、皲裂易滋生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需指导患者避免搔抓,修剪指甲并保持光滑;若出现局部红肿加重、脓性渗出或发热(体温>38.5℃),需及时就医,遵医嘱全身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

6.3心理支持与社会适应

针对自我形象紊乱,护理人员需主动倾听患者主诉,鼓励表达对外观改变的感受(如“您觉得象皮肿对您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避免评判性语言;可组织同类患者小组交流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办公文档、医学文档,医学课件等文档写作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